分享更多
字体:

新基金发行乍暖还寒多只产品拟“雪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陈晶泽

  伴随着正月里A股市场的一波上涨,新基金发行也迎来农历年的第一波高潮。不过表面繁荣背后,是各家基金公司心中挥之不去的担忧。

  乍暖还寒

  根据Wind资讯数据,包括博时、大成、汇添富、华安、上投摩根、南方这6家颇具规模的基金公司在内,共有28家基金公司的31只新基金目前正在同时发行,庞大的发行队列令人依稀看到了行业重新回暖的势头。

  除了上述6家基金公司为代表的大基金持续扩充规模,包括长安、浙商在内的新公司,以及部分小公司也借着市场回暖急忙健全和补充产品线。

  中欧基金市场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新产品发行刚一周,目前暂时看不出效果如何。这位市场部人士接受采访时虽然语气很平静。但事实上,对于这只产品的发行,中欧基金却是下了大注,新产品由公司新任的投资总监亲自挂帅。

  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管理的产品一般都是公司的旗舰产品,所以从一开始,公司就会将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到这只产品上。“选择这个市场发行,应该是他们认为现在可以发一个不错的规模上来。”这位市场部人士表示。

  据她介绍,2011年大部分时间,新基金发行都很不理想。但是2011末以后,随着市场反弹的出现,基金发行规模逐渐有起色,10亿份左右规模的新基金再度出现。“银行的发行费用以及后面的尾随佣金把基金公司的利润空间已经压缩得很窄。如果所有的基金公司都继续成立那些两三亿规模的小产品,那基本上就是在给银行打工了。”上述小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

  遗憾的是,为银行打工,却是目前公募基金行业的普遍现象。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去年12月成立的基金中,10亿以上规模的产品不断出现,但是进入2012年,除招商优势企业一只产品外,规模不足4亿的产品仍然占了绝大多数。

  而这样的情形不只出现在公募基金中,就连一向被认为个人投资能力很强的私募产品,也出现了因募集困难而无法成立的现象。

  “去年的市场对行业影响太大,新基金发行基本上不赚钱。”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中国公募基金的未来,我充满信心。但是由于2007年那波大牛市严重透支了基金业未来很多年的发展,现在还是在还债期,一时还很难再起来。”这位市场部负责人2007年曾经见证过公司单只产品发行过百亿的辉煌,但是她却对记者表示,公司上上下下对今年新基金发行市场仍然不乐观。“现在的计划是(全年)发行3只产品。”她同时表示,公司一只产品已经拿到了批文,不过公司却希望能够延后发行。

  类似的现象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非常普遍。一家小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公司目前虽然正在发行一只产品,但今年已经明确发行的就只剩另外一只产品了。因为市场究竟能发出多少非常不确定,公司也就不希望现在把太多人力、物力投向销售和发行部门。

  创新或离开

  发行的压力迫使整个基金行业想尽办法去解决外部环境和内部增长之间的矛盾。创新和突破,成为大多数基金公司最后的选择。

  创新,是在制度上开发出新的产品来取得相当稳定的回报,比如分级基金;突破,则是跳出一个亏钱的市场,进入另外有正回报的市场,比如QDII。

  这样的情况在当前31只正在发行的新基金中就有呈现。华安标普全球石油就是一只跳出国内投资市场的QDII产品。而包括长信可转债、国联安信心增长等多只分级基金则是延续着2010年的创新之路。

  相对于其他如指数、股票、债券分级基金,长信可转债基金则显得更为“圆滑”。因为可转债的特点决定了它可攻可守的特点。一是因为目前整个可转债市场到期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同时如果未来股市反弹,可转债的收益空间会更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