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安全 防御系统”初步建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4:06 来源: 经济日报2月14日,军事医学科学院曹务春研究员作为团队代表在鲜花与掌声中,阔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隆重表彰。由该院曹务春、李松研究员牵头完成的“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运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摘得的第七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冗长的名字、繁多的内容其实隐含着一个重大战略信息,该奖的获得标志着中国“生物安全防御系统”已经初步构建。参与项目评审的专家说,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具有战略影响、同全国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重大成就。
项目第一完成人、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务春介绍说,新发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且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和动荡、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威胁国家安全,全球高度关注。最近20多年来,军事医学科学院组织4个研究所的7个课题组、数百位科研人员集智攻关,针对新发传染病的现实危害,在新病原体的确认和新自然疫源地的发现方面取得突破;针对新发传染病疫情,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防控和应急处置技术和产品;着眼新发传染病未来威胁,构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传染病侦察和媒介生物控制平台。这些最新成果的取得,加上该院在生物安全防控领域60年积累的一系列科技成就,标志着中国从此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生物安全防御系统”。
据悉,这个团队最先确认了我国H5N1禽流感病毒、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粒细胞无形体、庚型肝炎病毒等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国际上率先阐述了SARS自然感染史;发现和确认了莱姆病5个新自然疫源地和2个媒介蜱种;首次从大林姬鼠中发现Amur型汉坦病毒,并阐明其新自然疫源地特征。此外,他们还创建了全新的非叠氮药用生产工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建立起我国自主防控流感、禽流感药物应急生产体系,彻底摆脱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制约;在国际上率先确定了SARS防治的新药物作用靶标,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ARS防治候选药物;攻克一批国际技术难题,开发出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防护、数字化现场调查与应急处置、空气病原微生物实时侦察等系列技术与装备,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的封锁与装备禁运;突破了传染病多元数据集成分析技术难题,构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国家战略层面的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体系,为国防建设和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传染病流行风险评估提供了支撑技术平台;历时20多年,建立了15类4500余种300多万标本的传染病媒介参比体系,其中1259种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模式标本;建立了传染病媒介分类鉴别体系,使我国传染病媒介分类鉴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据悉,这个项目研发的药品、技术和装备,已被国家和总部列为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和重大活动安全保障的战略物资。国家发改委、疾控部门、出入境检疫系统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相关单位累计应用技术装备数十万余套(件),在抗击SARS、阻击禽流感、应对甲型H1N1流感,以及汶川震后卫生防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保障以及国际维和与海地地震人道主义救援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他们在时间紧、任务急、标准高的情况下,圆满完成2600万人份抗流感、抗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病毒药物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省开支近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