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云南省属企业如何"走出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7:2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云南省属企业如何"走出去"?

  企业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走出去”。而“走出去”正是云南省委、省政府一贯的战略。日前,本报记者就云南省属企业如何“走出去”,采访了云南省国资委主任徐盛鹏。

   走出国门步伐加快

  记者:在对外投资方面,云南省属企业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徐盛鹏:近几年,云南省国资委监管的企业积极在外投资或承接项目。我们考察的结果,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省外,基本上都很成功,涉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商业等多个领域。我们对国外、省外的投资,现在大约有300亿元。其中,云南省属企业在周边国家投资128亿元,云南建工、昆钢进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步伐明显加快,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到非洲、澳洲、美洲拓展发展空间。

  记者:在“桥头堡”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东南亚、南亚市场,云南省属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会不会有新的变化?

  徐盛鹏:转方式、调结构是这几年国资委主抓的核心任务,也是企业这几年在做的事情。为什么力度这样大?这次金融危机从2008年开始,实际上对我们的冲击非常严重。问题出在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重化工比例过高,深加工比例较低。所以转方式、调结构是逼出来的,不仅仅是企业发展自身的需求,也是经过市场检验之后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们和企业的认识是一致的。

  调结构,这次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是从产品结构开始往上调。终端产品是什么,跟市场结合得怎么样,有无发展前景?如果不行,这个产品就要往上调,调整到价值链最高的那头,通过做大做强产品,以产品结构调整推动整个产业结构调整,这样才能有效益。

  比如说锡产业,云锡产量是世界第一,它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从产品开始的。原来就是把锡作为粗加工产品卖出去,现在不行了,我们要控制卖锡锭,转而多卖深加工产品,这样附加值就会高一些。同时,促使初级产品就地消化,给它定一个深加工的比例,比如说一年要减少10%的粗锡,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促进锡产业的结构优化。

  就国资委来讲,从产品倒逼,这两年效果很好。现在企业进步很快,像云锡、昆钢、云天化、建工集团等企业,结构性调整已经呈现很大的起色。

  打造千亿级企业

  记者:云南省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中,有多少家您觉得成绩已经达标了?

  徐盛鹏:从这两年调结构的情况看,已经出现非常好的效果,但关键是要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比如说省属重化工企业,首先,重化工这块要升级、转型,要继续保持原有的发展速度,但一定要做精做强。第二是相关多元,加快与主营相关的产业发展,产业链发展的方向现在企业很清楚,不是全链条发展,而是选其中最能体现价值的那一段来作为相关多元的发展方向。第三是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我们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在传统工业发展不减速的情况下,把重化工的比重调整到50%左右,发展30个50亿元以上的产业,这对全省来说意义重大,无论是环保方面,还是耗能方面,都会有积极贡献。因此,我们提出,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当中,省属企业一定要作排头兵。

  当然,50%不是最终的目标,还要继续往下调,争取在相关多元和新兴产业方面超过原来的规划指标。

  记者:云南提出要打造10个千亿级企业、10个千亿产业、10个千亿园区,云南省国资委怎么帮助省属企业达到这个目标?

  徐盛鹏:我们主要是打造千亿级企业,这在“十一五”中期就提出来了。在我们监管的企业中,我们至少可以考虑有5户千亿级企业。因为省属企业在云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我们肯定要承担这样的任务。

  要达到这个目标,主要靠企业自己。云南的企业都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只有靠市场打拼。国资委主要对他们的战略规划和整个“十二五”规划进行精心审核,按照打造千亿目标来做规划。

  记者:“桥头堡”建设和企业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云南省属企业的融资措施有哪些?

  徐盛鹏:按照“十二五”规划,我们在产业方面的投资可能在3000亿元左右。企业在融资方面有些困难,一方面要靠信贷,银行的资金。另一方面要靠直接融资。“十一五”期间,每年大概融资1000亿元左右,相当于产业投资的50%左右。今后,这个工作将会越做越好,比如通过企业的整体上市、增资扩股等方式来融资。我们现在的规划是到“十二五”末,通过融资创新,证券化率达到50%以上。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

  记者:您曾提出,人才和资金是制约省属企业发展的两个瓶颈。就人才问题,云南省国资委有什么解决办法?

  徐盛鹏: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首先是人才问题,不仅是国资委,企业也很有感触。各个企业在这几年加速发展的情况下,人才的供给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企业的领导都非常优秀,但也要看到,企业领导班子当中的确存在人才结构的优化问题,比如说现在“走出去”,需要国际化人才,需要懂得国外的语言、更懂得国外政策和法律以及熟悉国外政治文化的人才。这方面的人才这几年是比较缺的。因为人才的缺乏,我们在“走出去”的时候也交了一些“学费”,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还有,资本运营和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也是缺乏的。这方面,我们自己在培养,也在引进。如果再说一方面,那就是比较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也比较缺。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抓人才问题,很有效果。下一步,首先,在引进人才方面会有一些特殊政策。第二,在培养自身的人才方面,我们也舍得花成本。从2010年开始,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每年从资本收益当中划出一部分来,专门用于培训,提升人才素质。第三,在机制方面,也要创造与市场化聘用人才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