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筹备三个月等候尼克松 欢迎不热烈但很友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8:1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记者 廖勤

  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破冰”之旅中,上海是最后一站,但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一站——中美《上海公报》在这里发表。

  上海当年是如何接待这批特殊来客的?为重寻历史,本报采访了当年接待尼克松访华的工作人员:原市外办综合业务处副处长乐锦根、原市外办接待处翻译后任市妇联联络部部长吴韵纯、原市外办国宾处处长华达明、原锦江饭店副总经理乐翠娣、原锦江饭店行政总监邱焕锡,从他们的讲述中,40年前的场景一一再现——

   全市动员做思想工作

  为了迎接尼克松的来访,上海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班子,提前3个月进行筹备工作。接待班子下设礼宾组、秘书组、翻译组等十几个工作组,有数百名工作人员。乐锦根和吴韵纯当时被分别安排在秘书组和翻译组。

  “秘书组的工作是汇总各基层单位的筹备情况,每天要出数期简报向上级汇报,任务量很大,一直要忙到夜里12点钟。”现已80岁的乐锦根回忆道。

  在吴韵纯记忆中,那次的接待工作大有“被隔离”的味道。“工作组人员都集中住在锦江饭店,住了3个月,工作生活几乎是封闭式的。翻译组每天要翻译各种各样的材料,把上海方面推荐尼克松一行去参观的单位的基本情况翻译成英文,其中就有尼克松后来参观的工业展览会和尼克松夫人去的市少年宫。”

  当初还是外办新进人员的华达明现在仍记得,为了保证尼克松一行的安全,当时马路上戒备森严。从虹桥机场到淮海路再到锦江饭店所在的茂名路,沿街的窗子都不能开,高楼上有保安人员把守。附近工厂停工,学校停课。

  由于当时中美尚处对立关系,一位美国总统的来访多少让中国人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做思想工作也成了筹备中的重要一环。乐锦根说,那时全市组织动员做报告,落实到各局各区,学习大约持续了3周。先办学习班给领导干部上课,然后再由街道出面去基层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以 “这是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来消除人们的疑惑。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的认真仔细、事必躬亲令吴韵纯至今难以忘怀。“周总理检查工作时事无巨细,行程路线亲自走一遍,连尼克松要坐的椅子都亲自坐一下。”

   欢迎不热烈但很友好

  曾接待尼克松一行的锦江饭店服务人员乐翠娣、邱焕锡也记得,那时饭店经常组织大家学习培训,被告知接待的指导方针是 “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友好接待”。

  邱焕锡曾在尼克松下榻的锦江中楼服务台工作,他回忆说,尼克松抵达时,饭店欢迎仪式冷冷清清,除了门口的应接、服务台2名工作人员以及中方几名警卫外,没什么人。

  当然,在“不卑不亢、不冷不热”中亦要体现“友好接待”。邱焕锡回忆道,我们给尼克松的美方警卫送过龙井茶,警卫本来紧绷的面孔也露出了笑容。尼克松原本是不用餐的。但28日午饭时,尼克松在我们主动提供菜单后竟点了三道菜,并且全部吃完,吃后直说“very good”(非常好)。

  公报发表记者抢新闻

  上海是中美《联合公报》的诞生地,而乐锦根应该是上海人中抢先一睹公报“真容”的幸运者。在尼克松一行2月27日从杭州飞抵上海的当天,乐锦根去机场接机。“一到那儿就接到任务,要赶快去把公报的中英文稿印出来。于是,我和外交部条法司的副司长两个人跑到康平路上市委办公厅的印刷厂去印公报,那位副司长校英文稿,我校中文稿,前后校了10多遍,生怕出错。”

  当天傍晚,公报在锦江小礼堂发布。“尼克松到访后,我又被分到记者组,当时这个消息一公布,就看到记者们立刻冲出小礼堂,向临时设置的新闻中心锦江北楼蜂拥而去,都急着在第一时间抢发新闻。”吴韵纯忆起当时情景宛若在目。

  老美“随便”拿走茅台

  在中美隔绝20多年的情况下,几位亲历者在当年几乎称得上是和美国人接触的首批中国人。他们坦言,起初听说美国人要来中国时,根本不知所措,心里很紧张。后来在接触过程中才发现美国人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美国人很随便。”谈到对美国人的印象,乐锦根脱口而出这句话。他说,有一回,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的先遣组在锦江住了一夜,第二天竟然把房间里的茅台酒拿走了。“当时想,咦,美国人怎么顺手牵羊啊。后来才知道,在美国人看来,放在房间里的东西就是赠送给客人的,客人自然可以拿走。”

  在尼克松27日抵沪当晚,上海精心准备了晚宴。乐翠娣是晚宴的服务员,她回忆说,宴会场面很大,摆了20几桌,美国人对中国菜很感兴趣,丝毫没有吃不惯的样子。在乐锦根印象中,蟹粉小笼这道上海特色点心最受老美欢迎。

  华达明虽然没参加尼克松第一次访华时的接待,但是在他后来访华的上海之行中,华达明参加了接待,为此她对尼克松的记忆特别深刻。“尼克松平易近人、幽默、热情,很有亲和力。每次看到群众热情地叫他‘尼克松、尼克松’,他都会站在车门槛上,使自己尽量站得高一些,向大家挥手致意。”

  追忆往事,言语间,几位当事人对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都是感慨万千,至今他们都为能参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感到激动和光荣。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