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防范金融风险还须在发展中解决监管问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7 09:25 来源: 中国经营网

  在新的形势下,金融监管必须转换思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须在发展中解决监管问题。

  近日,银监会召开2012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指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工作中要强化“三农”市场定位,不能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成农村资金的“抽水机”。

  话是说的没错。但本世纪初以来的银行业改革的后果,却恰恰是让国有银行的商业网点全面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基本上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从农村吸取存款再拆借到城市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离开农村向城市集中,除了市场和回报率方面的行业规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加剧了资金离开农村:

  一是持续的宏观调控周期。自2004年国有银行改制以来,宏观调控此起彼伏,一浪接过一浪,而货币政策总在松紧之间跳跃,唯一不受调控影响的只有能拿到便宜资金的国有企业。这种情况致使银行贷款远离中小企业,尤其是“三农”领域,这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更是如此。

  二是新老“36条”政策迟迟不能落地。这从战略上决定了包括“三农”在内的民营企业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如此政策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厌恶风险的银行的贷款评估,于是,17万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

  三是“三农”产业的局限性。缺乏科技支撑的“三农”传统上是个低效益、靠天吃饭的领域,信用风险相对为高,“三农”贷款传统上离不开财政补贴。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滞后性,更是年年增长的中农办财政资金不是被层层扒皮就是难以落地的原因。更不幸的是,与改革开放前利用工农价格剪刀差发展工业不同的是,市场化改革后,由于食品价格占据了CPI的1/3权重,货币引发的通胀总是被错误地理解为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于是农产品价格屡被打压,致使30年来扣除CPI之外的以猪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几无增长。“三农”的低效率便由此决定了,再由此遭遇商业化的银行冷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是缺乏对口金融机构。工业时代的农村,打工收益成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主要来源,乡村也由此蜕变为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栖息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与其说是惠农,不如说是区区千亿元规模的农业税派不上什么大用场。如此市场,若非金融危机所强化形成的农业效益的提升,“三农”并非农村信用社更非商业银行的重点。因此,到2011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尚存1696个也就不足为奇。银监会未能按期实现三年设置1027家村镇银行的原因,除了担心村镇银行向城市发展之外,更是担心村镇银行的环境风险。212>>

  在新的形势下,金融监管必须转换思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须在发展中解决监管问题。

  但在我们看来,尽管产业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在促使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但金融监管政策的保守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实际上,银监会在监管工作标准中也提到,良好监管要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正如王岐山副总理近日在河南考察中指出,金融系统在执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还须“有扶有控”。因此,尽管2012年金融工作要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要任务,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须在发展中解决监管问题。

  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其宗旨还须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通过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立足于基层市场的微小金融机构,把民间资本纳入到正规金融的轨道,有利于强化对民间资本的监管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微小金融机构的设立,有利于资金供需双方实现更充分的对接,继而实现社会资本更有效的配置,更有效地满足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的融资需求。而一味地厌恶风险,遏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其结果只能导致民间借贷灰色发展,高利贷危机每隔几个年头再被引爆,而对口金融机构的缺乏更使得小微企业和“三农”问题难以解决。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之所以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不仅有政策和产业原因,更与监管政策保守有关。在新的形势下,金融监管必须转换思维,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须在发展中解决监管问题。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2<<12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