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美国银行 民资何以舍近求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9 10:00 来源: 国际在线
近日,媒体报道温州商人林春平于2011年以6000万美元收购了特拉华州美国大西洋银行,改名新汇丰银行,引起热议。据林透露,自去年11月试营业以来,新汇丰银行已开始盈利,“每月起码有七八十万美元的净收入”。
这一事件也引发民资投资新方向的诸多乐观想象,譬如民资海外投资金融业等,但这可能高估了个案的榜样意义。首先,收购银行在美国并没有想象之中困难。和国内情况不同,美国的金融业开放,不少银行都是以社区银行的方式存在,大小银行多如牛毛。
其次,收购只是开始,判断成果可能为时过早。有媒体报道,新汇丰银行的盈利方式是“吸收特拉华州居民的小额零星存款,汇聚成较大规模的资金额度后,存入大银行,赚取利差”。这一模式能否持续,带来的利润是否覆盖成本,仍旧是未知数。
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使得美国大部分银行依赖中介业务,而不是像国内银行那样依赖存贷利差。进一步看,从规模来看,新汇丰银行属于小型银行,而这类银行在美国的发展空间往往受限。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内银行接连破产,据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美共有157家银行宣布破产,其中不少就是中小银行。由此可见民间资本走出去的难度。
与此同时,对比国内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我们更应反思,为什么国内民间资本要舍近求远呢?事实上,金融业对民间资本开放是个老话题,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颁布“新36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两年过去了,金融业对于民间资本仍旧存在透明的天花板。
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去年净利润达到1.0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775亿元,商业银行年平均每天赚约28.5亿元,可谓暴利。我国的银行业虽然上市之后进步不小,但其成长仍旧依赖保护,尤其是利率与行业准入的保护。这使得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植仍旧不够,另一方面民间资本仍旧无缘进入金融业,直接导致银行利润高得畸形,而民间资金无处可投,地下金融畸形发展,问题重重。
邓小平曾多次表示金融的重要性,“金融一招棋活,经济发展全盘皆活”。伴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往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深化对于发展模式的促进意义非同小可。如今银行业肥了,其反面可能就意味着企业瘦了。温州人收购美国银行,不仅反映了温州人的企业家精神,更映衬出民间资本在国内无处可投的尴尬处境。也正因此,更多开放民资进入金融领域很重要,这对于促进金融机构的自身改革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与行业准入应该齐头推进,不可偏废。费雪 (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