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份调查报告引发的尝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1 21:47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报

  本报记者 戎素梅

  时间回溯到2005年年底。

  一天,第4083期《国内动态清样》上发表的《我国民间粮食储藏现状不容乐观》一文,引起了时任安徽省省长王金山的注意,并高度重视。

  随即,2006年年初,安徽省粮食局组织力量,历时2月余,对全省民间储粮情况进行抽样调研,形成了《关于我省民间粮食储藏情况的调查研究》。

  调查显示,该省约有70%的农户还在采取篾席圈散储、塑编袋包装堆存等传统方式储粮,有些农户还用泥巴围、土缸、瓦缸、铁皮囤、塑料囤等储粮。由于储粮器具没有底部铺垫及架高设备,农户们也不懂得使用防虫剂,粮食遭遇鼠害、霉变、虫害及禽畜啃咬的问题严重。看着一堆堆受损的粮食,所有参与调研的同志心痛不已。

  为此,参与调研的同志在报告第三部分提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粮食企业要真正承担起指导农民科学储粮职责。

  这份调查报告受到了王金山的极大关注。他批示道:“调查报告很好。有根有据,有分析,有对策,应当转发各级相关部门认真阅研,解决问题。”根据批示精神及报告中的对策建议,省粮食局决定当年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户科学储粮示范工程,并交由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以下简称“采购中心”)组织实施。

  这次崭新的尝试,一试便是6年。采购中心副主任管立新是该项目的具体负责人,经历了6年里的每一次采购。而2006年第一次组织该项目时的情景,他依然历历在目。

  艰难,是他对第一次组织政采粮仓项目的评价。

  为什么这么艰难?

  据悉,储粮仓属非定型产品,2009年之前无国家质量标准,采购人只能参考一些小型生产企业的样品,提供的技术参数也不统一。且那时还没有规模化、专业化的厂家,公开招标并不顺利。

  2006年组织该项目时,采购中心本想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但投标企业甚少,最后只好选择竞争性谈判方式。直至2009年《农户小型粮仓建设标准》出台,粮仓生产建设有了国家标准,资质佳、信誉好、产品质量高的投标企业渐渐增多,该项目才得以转为公开招标。

  然而,无论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技术参数都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制定出严密、合理的参数,管立新主动出击,带领工作人员前往厂家调研,咨询粮仓建设标准等问题,与采购人共同制定储粮仓产品技术要求,并反复修改谈判文件。

  为确保投标企业的资质和产品质量,采购中心走了两步棋。第一,取消彩钢板品牌限制,要求投标单位提供彩钢板原材料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由国家质检部门出具),不仅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也取消了对供应商的限制,使价格竞争更为充分。第二,要求厂家将企业生产标准向当地相关管理部门报备,有了管理部门的认定,才能参与投标,有效降低了采购风险。

  于是,政采粮仓项目的第一份技术参数,在采购中心及省粮食局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诞生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