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误读郭树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1:2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蒋飞

  去年11月10日,郭树清履新后的第一次公开露面讲的是中国经济的再平衡问题,显示出他的学者本色。在这之后的多次公开讲话中,他开始越来越多地谈及资本市场,直到在最近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两次采访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不回避市场甚至是监管机构自身的问题,直言症结所在,并鲜明地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无论是监管机构内部还是证券业界,郭树清这种坦诚、务实、亲力亲为的个人风格感染了很多人,几个月来人们对资本市场改革建言献策,啃骨头攻坚的力量不断积聚。另一方面,市场对于郭树清的言论也有诸多不同看法,这本来并不奇怪,因为负面意见的存在有助于保证改革始终能运行在正确的轨道上。但是,一些不同看法本质上是来源于对郭氏改革思路的误读,甚至偏离了市场化改革的宗旨,不能不加以澄清。

  误读一

  社保资金入市是为了托市

  郭树清讲“再平衡”问题时,走上讲台却没有把握好自己身体的平衡。担任主持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上前搀扶,这一幕后来被调侃为“社保托市”。

  如果纯粹是调侃也无伤大雅,但如果一本正经强调社保入市可能带来的风险,就有误导的嫌疑。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上万亿的地方社保资金除了存银行之外没有别的投资渠道,当前现收现付尚能应付支付需求,但是如果基金的积累没有投资收益,二三十年后何以养老?社保不入市,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误读二

  低收入者不宜投资股市是一种歧视

  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投资渠道,这恐怕是金融理财的基本常识。郭树清的原话是:“中国的股票市场蕴藏着罕见的增长潜力,但是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为生的人群就可能不太适宜参与其中,应当建议他们更多考虑风险较低的投资和储蓄工具。”应当说这是十分中肯的建议。

  天上不会掉馅饼,股票市场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因此监管机构一直在要求金融机构吸纳客户时应充分考虑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充分揭示风险。

  事实上,郭树清在上面那段话之后,紧接着提出要“鼓励和引导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中低收入者虽然不宜直接投资股市,但却可以分享到地方社保基金入市后的长期收益。

  误读三

  强制分红

  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分红的决策机制,明确三年内的分红政策,这是郭树清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然而市场却把建立分红机制误读为“强制分红”,证监会不得不多次强调分红机制是上市公司股东的决策行为,监管机构无法干预。

  “强制分红”的误读,事实上折射出资本市场参与者对于市场化博弈的陌生。人们可能已经习惯了有事找监管机构,红头文件的力量强于董事会的议事程序以及股东大会的表决力量。股权分置改革那一次广泛的博弈之后,建立完善的上市公司股权文化仍然任重道远。

  误读四

  新股发行可以不要审批

  “IPO不审行不行?”郭树清的提问实际上针对的是“盈利可不可以不审”,但市场却误读为新股发行可以取消审批。

  很快,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IPO不能没有合规性审批,并指出美国和中国香港等成熟市场对于IPO的信息披露质量都有非常严格的把关。郭树清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审核的重点将不再是盈利能力,而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以此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核心。

  如果IPO的改革能够实质性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机构投资者能在真实的招股书基础上理性定价,二级市场的炒作通过增加新股流动性等手段有效抑制,那么许多一直困扰监管者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