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08:55 来源: 财政部网站

  2012年3月2日来源:重庆市财政局办公室

  农历腊月,寒气袭人,重庆市垫江县新民镇大通村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工地却一片火热:搅拌机轰鸣作业,一队工人穿梭运砂、垫石、灌浆、打路;十多个村民正分成4组载树培土。新民镇场上一位居民参观小区房屋后好生羡慕,“大通村人真有福气,要不是国家的政策好,他们啷个走得出那个山旮旯哦!”

  近些年大通村的变迁,既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有力彰显,又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探索。2009年大通村为重庆市财政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联系点,2010年又为该局市级统筹城乡试点帮扶村。弹指三年,这个市级贫困村正在靓丽蝶变: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长1.4倍。“蜗居”深山的村民,即将搬进小区“洋房”,过上城里人生活。曾经的产业“空白村”,现在1600亩金银花、粉丹、麦冬等中药材、600亩银杏、600亩冬枣基地相继建成。曾经敢问路在何方,现在各社道路100%通达。

  定向,基于对“三农”的认知和尊重

  如果说扶贫是难题,那么统筹式扶贫则是大难题。而扶贫的关键在于,部门要加强指导、基层要加力推动,只要干部沉下去,因地制宜搞谋划,尊重民意领着干,工作就会做到点子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和民情也在动态变化,要知民情、解民忧,就需要经常性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群众中找智慧。重庆市财政局成立帮扶组,拟订11个调研主题,先后6次与县、镇、村干部座谈,挨家逐户上门拉家常,弄清了大通森林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农民急盼生态移民等5件实事、统筹发展无产业支撑等6个障碍因素,得出了大通困难在山、资源在山、希望在山、潜力在山的结论。要发展,就必须做足“山”字文章,帮扶组牵头编制《大通村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设计了“农民市民化、土地集约化、产业股份化”发展路径,提出了“生态移民、产业支撑、政策组合”的实施举措,确定了修路、移民、产业等6个重点帮扶项目,目标直指2012年整村脱贫“摘帽”。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图为市财政局调研组召开院坝座谈会

  “现在扶贫已由救济转为造血,其目的在于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刘伟表示。重庆市财政局始终遵循“农民自愿、政府服务、政策推动”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图为大通村民居

  跨越,农民变市民绝非一纸户籍之变

  明月山深处的大村通,破旧的土坯房、歪倒的木架房随处可见,37%房屋不能住人,只有一条机耕道,集体经济“空白”,加之地处垫江县城和新民镇15万人饮水源双河水库,发展养殖受限。多年前修建双河水库时,群众就要求从大山搬出去。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图为村民办理“农转城”申请现场

  因此,帮扶组提出移民带动脱贫,将群众搬到山下,让村民同时穿上宅基地、承包地、林地“三件农村衣服”和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件城市衣服”,真正摘下贫困帽子。对经济条件稍好的村民,组织他们或投亲靠友、或到场镇自购(建)房。对其它村民,在新民场镇统一规划建设移民小区,群众按成本价购买。小区建设不是照搬城市小区,“赶”农民上楼,而是配套农具存放、医疗卫生、文体活动等功能,在小区建立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村民经培训后再劳务输出,并发动村民利用小区房屋门面等发展微企,同时引导村民在近村闲置地耕作“菜园子”。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图为新建的生态移民安置小区

  但是村民“荷包”不鼓,怎样才能既让他们住进房,又让他们付得起房款?帮扶组算了一笔账,实施宅基地复垦,可形成地票272亩,地票变钞票,能帮助村民增加3264万元财产性收入。这一笔账算下来,绝大多数村民变得更加支持了。帮扶组同时提出配套户籍制度改革,组织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保,截至2011年底,全村社会养老保险、医保参保率分别达70%和95%。

  谈起自己即将搬进的新房,82岁老人杨达琼说出了掏心窝子的话:“我这把年纪了,做梦都不敢想住那么好的房子,原来屋基也能‘卖’钱,还能买保险,没想到,真没想到,感谢啊!”

  增收,重返大山培育致富产业

  “老百姓搬出来后如何解决生计,稳住并逐步致富,既是老百姓担心的,也是我们极力帮扶的”,帮扶组干部谢洲说。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图为新建待硬化的通村公路

  大通和其它贫困村一样,留守老人家庭居多,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空心村”的根本原因是家门口没有就业岗位,守着土地和森林资源“受穷”。对此,帮扶组提出将群众搬迁后留下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出租,培育产业,既可解决无劳动力的问题,又能让村里的群众就近转移在自己的土地上打工。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图为金银花基地生产便道

  搞土地流转发展产业,一家一户搞不成。帮扶组帮助引进3家业主,流转土地2800亩,建成了金银花、冬枣、银杏等基地。为让群众从土地长期受益,帮扶组提出构建业主与群众利益共同体,群众以土地入股产业,除土地流转费和打工收入外,每年按产品销售收入的5%分红,从而实现村民和业主“两增收”。

  

重庆财政真抓帮扶干实事

  图为村民在银杏种植基地加固银杏苗木

  为唤醒沉睡大山,帮扶组提出:依托大通寺等文化古迹和双河水库自然景观发展乡村旅游。眼下帮扶组正在协调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可以预见,一个集旅游观光与生态农业为一身的现代农业村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即将建成。

  动力,资金和政策“双剑合璧”

  扶贫,无疑财政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有人困惑:现在扶贫力度越来越大,但为何仍有“扶不脱贫”?扶贫就是“砸”钱吗?

  刘伟表示,“如果完全用财政资金去包装扶贫,是不现实的,至少在目前财力有限的前提下,这个单谁也‘埋’不起。”

  正如新民镇党委书记刘元仕所言:“大通的发展并非财政资金包打包唱,一则是我们通过整合项目资金800万元,吸引其它投入3200多万元,二则是我们组合利用了相关扶持政策。”

  事实证明,大通村的进步并非财政资金“砸”出来的,而是以财政资金为引子,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短期内迅速聚集力量,使得修路、移民、产业培育等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实施,如用新农村建设、户改、地票等政策发动群众主动“离土”,如用土地流转、产业等政策发展产业引导群众再次“返山”等,这当中无一不伴随政府财政的投入,但却又体现出了不一样的效果。

  启迪:

  透视大通村统筹城乡、共富发展之路,不难发现:在推进“三农”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一是要注重村民自治与政府服务的结合,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村里的事情让村民自己作主。二是要注重政府帮扶与群众努力的结合,通过政府帮扶资金和政策的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三是要注重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的结合,资金和政策“双剑合璧”,方能更有效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瓶颈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