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国政协委员梅兴保:促使银行业利润回归正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20:3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讯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今日接受中国经济网与和讯网联合访谈时表示,应该通过一种理念的更新和监管制度的完善,来促使银行业利润回归正常。银行利润应和实体经济相协调,但不一定相等,就像财政收入和GDP不一定相等。

  以下为访谈实录:

  提问:梅总,原来您提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模式正在寻求突破,现在来看有没有一些新的进展?

  梅兴保:资产管理公司改革这两年已经实质性起步了,所以势头还是很好,有一家已经改制一年多,听说华融批了。作为我所在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我不管这件具体事,但是我也看到发展的势头很好。它们商业化经营的态势很好,这个得益于宏观经济大环境,我不多展开了。

  资产管理公司几家,都在向着一司一策这种战略导向向前走,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但是发展的未来态势和预期展望上不太一样,所以这是非常好的情况,听说有的是以不良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运作服务为主;有的是以银行业服务为主;有的也可能今后进入保险、甚至证券、非银行的其他服务为主,但是他们几家的总体目标是一司一策的前提下,金融服务的大方向和格局不变,因为谁也舍不得这个金融牌照。所以,未来他们要撤掉一些省里的办事处是非常艰难和痛苦的事情。

  提问:很多地方性商业银行都在排队等待上市,其实它们的盈利,从目前这种银行所披露的报表来看,盈利非常好,而且在全社会流动性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您怎么看待它们排队上市的现象?

  梅兴保:商业银行要上市,总的来说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股份制改造在上市,成为公众公司,接受大家的监督进一步优化它的治理架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做强做大是很好的。特别是我们的商业银行,除了那几家股份制的以外,多数都是通过城市信用社改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城市信用社虽然总体来说也不错,但是它有几个要害问题,有的有待于解决,有的还有一些尾巴。比如说原来那些自然人股份问题,这个虽然有的城市商业银行现在经营情况很好,但是这个还是影响他们上市的一个制度性障碍。因为我任总裁的时候也参股过一些商业银行。同时,商业银行留下的一些包袱正在逐步解决,这两年宏观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都取得了很好的经营业绩,利用利润解决了一些它的历史包袱,但是那些自然人股份的问题就越难,因为它的效益越好,股份溢价越高,有一些个人有股份的死活都不愿意退,这样的话怎么办?我相信它们正在通过创新,一个是收买退回,一个是是否探索一个持股会的模式来解决这件事情。我总觉得往着上市的方向来努力,争取排队,这也是好的一种努力的方向,好的一种端倪吧。

  提问:目前经济还在下滑中,外围市场不是那么明朗,对于银行高利润这一话题,社会上反响非常响,您觉得未来有没有可能推出一种银行来保实体经济的政策?

  梅兴保:现在整个经济下滑还谈不上,是整个经济面临了一些困难和不确定性,去年以9%多的速度增长,我去年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8%的速度打不住,一定会超过8%。9%在全世界还是高速增长,我认为在中国现在的经济管理体制下不用担心,但是困难很多,而且有一些企业和行业确实困难很大。有一些行业特别好,比如说金融行业,有一些大银行一年的利润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它的规模又这么大,这确实会引起大家的羡慕甚至有些企业嫉妒。

  下一步发展中,我相信银行利润还是会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是保持20%以上的速度还是比较难的。下一步通过改制和改革,督促银行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要使银行陷入以钱炒钱的怪圈。所谓以钱炒钱,我就很直观的发现就是以钱炒钱的理财,就是搞那些衍生产品的追求,这个东西和实体经济有一定的背离,有些理财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有一些进入股市,甚至来进行一些炒作投。,这样的话,我们说对于银行本身来说,在五年、八年以前这是被禁止的,但是这些年却发展这么猛、这么快。当然这个也有外界的拉动,比如说信托拉它,一个巴掌拍不响,因为信托去年的效益非常好,比银行还要好,因为现在房地产碰到困难要融资,银监会又控制银行,房地产老板就和信托公司联系起来,为后期利益就包装一个效益很好的项目,有的银行又买了,这不就是以钱生钱,解决了房地产的资金问题吗?这个问题终归不能持久。所以,下一步应该通过一种理念的更新和监管制度的完善,来促使银行业利润回归正常和实体经济相协调对应的状态,不一定是相等,就像财政收入和GDP不一定相等,但是你不能高得太厉害。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你推行了以后试着看看,因为现在利率不是市场化的,利差也太高,2.5%以上的利差在全世界很少,比外汇贷款,比美元在国外的贷款高一倍不止,所以,就吃利差,银行贷款利差2.5%以上。

  提问:现在民营经济占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们面临了很严重的生存问题,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您认为未来怎样才能解决好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

  梅兴保:民营经济现在碰到的困难很多,不确定性很大,面对世界市场波动的情况下,有的民营企业更是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抗风险能力弱,规模小。特别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们首当其冲,因为资金一紧张,就肯定先保大户,这个不用说;资金宽松一点,他们的日子跟着就好过一点,所以,民营企业主要面临了三个瓶颈。一是资金瓶颈,二是科技发展创新瓶颈,三是管理上的瓶颈。像这样的情况,民营企业怎么办呢?我们政府确实要进行一些扶持,在资源上让他们有参与、经营、开发的机会,机会均等。这个一定要大声疾呼,机会均等,就是说要降低门槛,比如说办金融办银行,过去办大银行根本不能涉足,只能做银行的客户。过去小银行、村镇银行都对民营企业有很大的资源,股东要有什么样的金融背景、要有什么样的实力。现在允许它进入了,好一点,但是有的反映有玻璃门,确实这是对的,我就希望再次呼吁,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进入金融机构,应该把玻璃门要换掉,换成统一的对社会开放的大门,让他们有参与的机会。主要就是让他们有机会,至于其他的像铁路、民航、电信,这些垄断性行业都应该对他们开放,使他们的资本能够参与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是使市场起到真正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代表委员谈相关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辜胜阻:企业生存成本高导致"移民潮"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召开前夕接受中国经济网、和讯网联合访谈时表示,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成为牵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问题,建议本届政府能够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与此同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和调整也应该出台。

  辜胜阻说,企业面临三大生存困境:一是融资难,中小企业多是民营,金融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很难向民营的中小企业贷款,因此融资难特别是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是前所未有的;二是用工荒,表现为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工成本大大上升,涨幅最高达到50%;三是成本高,表现为原材料、用工、资金、用地、节能环保、汇率等等,导致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成本大大上升。这三个问题导致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在这种生存困境面前有的就出现“移民潮”、“跑路”现象。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辜胜阻认为,一方面要靠政府,尽力为小微企业减轻负担,减税等、清理政府部门的一些收费等政策,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来缓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避免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通过转型升级对冲高成本。

  提到的金融体制改革,民建中央2012年两会的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进一步发展民营银行的提案》。辜胜阻称,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容许民间资本在城市设立民营中小银行,通过民营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用中小银行来扶持中小企业,通过草根金融来支持草根创业和草根经济。 【详细阅读】

  张小济委员: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不如减税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今日接受中国经济网与和讯网联合访谈时表示,转型不是政府喊出来的,很多企业转型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国内发现有好的市场,好的产品,其实都是企业行为。他还指出,有些领导提出提高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这个说法不靠谱,倒不如减税。 【详细阅读】

  相关专题:

  

  (责任编辑:张元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