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IPO改革上两会:能做空限超募罚变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1:4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刘明涛

  IPO制度,如何改?这不仅是让证监会主席头疼的问题,更是关系到1.6亿A股投资者切身利益的大事。

   平均50倍的发行市盈率,让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汗颜;一年仅超募资金就高达1278亿元,这已接近整个西欧的年度融资额。只看这两个数据,仿佛A股已是全球最具活力、最欣欣向荣的市场,但看看另外两个数据,就会给人完全相反的印像:2011年上市的新股中,65家公司已经出现业绩变脸,30%的新股跌破发行价,大多数新股上市后都呈现长期下跌走势。

   针对新股发行制度暴露的种种弊端,各界对IPO的“讨伐”之声一浪高过一浪。《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经过深入研究,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立足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制定出一份《关于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建议》,此份建议已经委托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先生在“两会”上提交,截至发稿,此改革建议已被刘汉元成功提交。在这份建议中,有多项制度创新的设计,归纳起来就是9个字:能做空、限超募、罚变脸。

  4年前提案已被采纳

   委托刘汉元先生提交新股改革提案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8年,《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就曾设计过一份IPO制度改革提案,委托他在“两会”期间提交,2009年恢复新股发行时,主要建议均被监管层采纳。

   2008年设计方案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院长李伟回忆当时的市场环境:2008年前的新股发行制度奉行“资本优先”原则,在巨大的新股无风险收益驱使下,一级市场聚集了上万亿元打新资金,形成了机构和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不平等,也加剧了财产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鉴于此,2008年“两会”时,《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设计了一整套改革方案,包括下调账户申购上限、减少网下配售、股票回拨机制、延长网下配售锁定期等具体措施,委托刘汉元提交“两会”讨论。2009年6月1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的主要建议全部被监管层采纳。从最近3年新规的施行情况来看,一级市场聚集的打新资金大幅减少,中签率成倍提高,中小投资者分享的收益更多了,从建设公平公正资本市场、提升中小投资者申购利益的角度来讲,当时的提案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如果说前一次提案是针对申购环节的小手术,那么这一次的提案就是整个IPO制度的“大改革”,包括新股定价、转融通做空、募集资金定额、限售股解禁、中介机构责任、PE腐败等多个方面。

  2012改革方案再呈“两会”

   众所周知,股票发行处在市场前端环节,这一环节的不断完善,对健全市场机制意义重大。

   IPO重启3年来,虽然新股申购环节的问题得到改善,但还暴露出更多的弊端,例如高发行价和高超募资金就备受市场抨击。

   2010年,为抑制高价发行,监管层实施《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但是收效甚微,新股发行阶段的高价发行、高超募、高比例业绩变脸的现象依旧存在,为了平衡筹资者和投资者利益、平衡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等各方利益,有必要再推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使新股发行更加合理化。

   李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两会’上,《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已委托刘汉元委员提交了《关于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建议》,建议增加新股做空机制、延长变脸公司限售时间、限制超募额度、追究中介机构责任和打击PE腐败,目的是让新股定价合理化,上市公司质量更有保障,增加造假上市和过度包装的成本。”

   具体的措施包括6个方面,其中多项都是制度创新之举。

  创新一:做空新股抑高价

   目前,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不到15倍,深市的平均市盈率也只有24倍,但新股发行市盈率大多超过这一水平。这一方面有询价制度的因素,另一方面,股份供求不平衡也会导致股价偏高。

   在上述IPO改革提案中,最大的制度创新就是给新股增加做空机制——即对新股提前转融通,具体办法是,在新股上市时,原始股东可将所持50%股份提供给证券公司,进行融券业务,股份所有权并不改变,但增加了新股的供给量。如此一来,在机构询价阶段,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做空力量,上市后筹码稀缺的情况将有所改善,小盘股定价奇高的理由不再具备,从而保持谨慎,询价将更为理性。同时,二级市场的投机者乃至网上申购者,都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使得投资更加理性。

   该提案对新股引入做空机制,可以达到抑制高价发行的作用,而且是以完全市场化的手段,这比存量发行的方法更好,不会加重发行人过度包装和造假的利益诉求。

   同时,市场热议的美国式询价也被吸纳进提案,成为抑制高价发行的重要举措。

  创新二:定额发行堵超募

   对于大量超募资金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问题,提案里也给出了解决办法:可要求新股发行按需募资,募投项目需要多少资金就募集多少,发行价格确定后,即可计算出股份发行量。若最终计算出的发行量低于规定的最低标准,则按照法规规定的最低标准量发行。

   如此一来,可以有效遏制巨额超募现象,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市场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当前,在新股发行制度下,发行上市俨然已成新上市公司的“造富机器”。数据显示,新股发行重启两年多来,A股累计募集资金已经超过了9300亿元。这比同期美国市场IPO募资总额高出56%,比西欧所有IPO募资总额高出115%,并分别为日本及中国港股的7.9倍和1.4倍。而更夸张的是,2011年一共上市260家公司,募集资金2720亿元,成为全球之首,这其中超募资金就达到1278亿元,其用途主要为归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购置土地厂房设备、设立全资子公司等,最终导致大量的募集资金闲置浪费。

   因此,比起高价发行,高超募资金造成资源浪费更需要引起业内关注,更需要尽快解决。

  创新三:业绩变脸 停止解禁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对于大量新股上市后业绩变脸问题,新提案也给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限售股的解禁条件应与业绩挂钩。

   具体看,新股上市的首个会计年度,若业绩下滑,那么原始股东所持限售股全部延期1年解禁。如果下滑幅度超过30%,那么限售股立即停止解禁,等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恢复。该制度将原始股东解禁套现与上市公司业绩绑定,增加新股造假上市和过度包装的成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统计数据发现,在已经发布业绩快报的中小板、创业板个股中,已有273只个股出现业绩同比下滑,其中,上市首年业绩“变脸”的就达到了65只,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底才上市的汇冠股份净利润同比下滑19.07%。

   这些新股发行上市前后,业绩变化大,并由此带来的股价下滑,会直接影响投资者信心并让中小股东蒙受损失。所以,制定相关的制度进行约束,同样很有必要。

   此外,提案还建议监管层加大对中介机构的惩罚力度,若所服务拟上市公司出现问题,相对应的中介机构在2年内不得从事IPO中介业务。

   例如某拟上市公司被查出会计造假,那么为该公司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保荐机构等在2年内不得办理IPO业务,如果查出法律造假,那么为该公司服务的律师事务所2年内不得办理IPO业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