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让农业科技与农民零距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4 05:36 来源: 经济日报

  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有两点:其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低。其二,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需完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登记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达3000余项,转化率仅为40%左右。为何很多科研成果出了实验室就没下文?

  一方面,许多科研成果从立项起就没有从农民生产需要的实际出发,导致了科技与生产“两张皮”。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不够扎实,一些短期的科研项目难以解决实质性问题。

  实践中也不乏农业科技转化的成功例子。甘肃的一位农技人员曾告诉记者,让甘肃粮食实现连年丰收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验人员前后用了5年多进行反复实践,才摸清这项技术针对不同作物的适用海拔、降水条件、覆膜时间等关键性问题。

  其实,解决创新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低的问题并不难。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给出了答案,要从机制上寻求突破。应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改变重论文轻应用的状况。与此同时,农业科研经费应建立起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鼓励对关键技术的长期攻关。

  此外,提高转化率不应忽视农业科技企业的作用。一来,企业对市场需求最为敏感,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自身设有研发机构,科研攻关针对性强,可以对这类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二来,一些农业科技问题虽然攻关成功,但是缺乏市场化的发现和推广主体,企业恰可扮演这样的角色。不妨建立农业技术产权展示交易平台,加速农业技术成果向企业流动。

  我国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由来已久。这几年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机构、组织各显身手,农技人员队伍日渐壮大。如何稳定和强化这支队伍,真正调动起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走向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和农民“零距离”?

  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从机制上探索。有委员建议,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保障农技人员的利益,把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与营利性有机结合起来,用好机制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不失为一条途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而要让农业科技发挥更大威力,助推农业继续夺取好收成,则必须咬住农业科技的薄弱环节不放松,尽早将短板补齐。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稳增长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