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化改革应坚定不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03: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要想让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疏通经济血管,让金融渠道顺畅,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但目前金融行业诸多体制性弊端导致金融资源很难实现有效配置,亟需体制改革”
今年全国两会会有哪些热点,人们在猜测今年的焦点话题的同时,也期待能够出现亮点。
前几天,《人民日报》刊发观点:宁要微词,不要危机!提前用“改革”点亮了今年两会的预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外需收缩,内需不振,体制性弊端暴露,如果不进行深刻的制度性改革,而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缓解经济增速下滑带来的风险隐患。
要想让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必须疏通经济血管,让金融渠道顺畅,有效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但目前金融行业诸多体制性弊端导致金融资源很难实现有效配置,亟需体制改革。
以传统的融资渠道银行为例,如果再不打破垄断,不放开金融牌照,不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而是继续用垄断、特许经营、息差保护“圈养”中国的金融机构,会让国内的金融机构沦为扶不起的“阿斗”,也让老百姓无法获得与消费支出相对应的高质量金融服务。现行的体制严重阻碍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继续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错配,会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除了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应该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途径和场所,遗憾的是,中国股市一直是一个融资圈钱市和投机市。显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应该尽快启动,但要改变裁判员与运动员一身兼的“权力发审”,则需要“灵魂深处爆发一场革命”。不过让我们充满信心的是,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正在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
从今年政协的提案来看,很多提案都在聚焦资本市场的发行上市和退市制度改革、打击内幕交易、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这与目前监管部门的思路基本一致。如果在改革认识论上没有太大的争议,相信中国股市在“改革年”一定会交一份让大家满意的成绩单。
当然,改革也需要讲策略和节奏,不能盲目冒进。比如资本项下的对外开放不能过急,毕竟我们还没有做好跨境监管的准备,而且没有理顺和完全调理好国内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环境。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开放应该“先内后外”,可将国有特权垄断的金融企业牌照先向中国民间资本开放,允许有牌照、有规则的民间金融存在。不能再像现在的村镇银行一样搞形式主义:虽然允许民间资本介入,但村镇银行仍得由传统商业银行主导发起。
有人建议,中国资本市场除了自身改革之外应该尽快对外开放,理由是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一对孪生兄弟,甚至建议先开放,然后倒逼改革。对此,我认为“倒逼式改革”是典型的改革初期特征。为了说服保守派或者为了拓荒,让外来和尚和外来机制倒逼改革,但到了今天就应该主动改革。以商业银行股改为例,当时吸引的战略投资者虽然在中国银行业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通过注资、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实现A+H全面上市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在依靠特殊的存贷利差来“发家致富”,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而且这些外资股东赚得钵满盆溢之后,只要一减持就让股价和投资者胆战心惊,这说明我们引外以壮内的目标并未完全达到。
目前,国内很多金融机构都想拓展海外业务,通过各种形式跨境投资,而我们的监管能力却严重滞后,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严重不足,很多海外并购都以被套或失败告终。除了要提高金融跨境监管能力,还得尽快改革国内的监管体制,如果我们再不采取统一协调和分类监管,金融危机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