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调低GDP增速 平衡"降增速"与"稳增长"是关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18:1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天下公司》两会经济观察,今天我们的观察的热词是GDP增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8%。对于这一预期目标的调整,温家宝解释说,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事实上,对于今年GDP增速目标的下调,民众早有预期,而且在高速增长了十多年后,中国经济也需要新的发展方式,这些本是题中之义。但是,在去年(2011年)年底的时候,由于全球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国内的经济趋势也不明朗,为了防止经济失速下滑,出现硬着陆,当时订下的今年经济政策的基调是从“保增长”转向“稳增长”。既要稳增长,又要降增速,这对于广大的地方主政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惯于用GDP说话的地方官员们是不是依然会“唯GDP”论事?他们如何看待“稳增长”这个目标?

  “十二五”时期,中央政府确定的年均经济增速是7%,5年下来总的增速是40%,但福建、黑龙江、广西、贵州等9省区提出了GDP总量甚至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觉得,这些地方政府的观点真不可思议。

  陈昌智:我当时就提出来,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能够承受吗?我到一个地方调研,他们说要发展重化工。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没有重化工就拉动不了GDP。

  不过,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财政局局长杨福刚对这种批评有保留意见,他的看法是,不把蛋糕做大,怎么保证每个人分得更多?

  杨福刚:觉得我们不存在这样的一个事儿。经济不发展,什么民生保障改善都谈不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没有考虑到什么业绩问题。

  而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副市长王仁洲则否认地方存在“唯GDP”的做法。

  王仁洲:政绩考核没有的,真的是没有的。现在哪一个地区还把GDP作为政绩考核目标,没有这样想法的。我作为地方官员可以很负责地讲这句话,你们不要太小看地方了!

  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对王仁洲的这种表态,不以为然。他说,不说不等于不这么做。

  何志成:肯定没有明确这么说的,没有一个明确这么说的,但是暗中都在较劲,每个省市都在互相较劲,哪个省市的财政收入高,哪个收入低,还是都有一个排名观的。

  (责任编辑:彭金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增长与民生的平衡

  事实上,GDP是最容易量化、最直接的考核指标,也最容易成为地方官员升迁考核的指挥棒。在GDP主导的考核机制下,地方依靠大量举债、投资拉动刺激经济增长。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一个高增长。47万亿的经济总量背后,是高能耗、高污染的黑色GDP,带血的GDP。GDP的考核指标还要不要?在“稳增长”面前,如何来平衡GDP和其他的利益诉求?

  GDP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不能完全否定。也不能说GDP数字高,就一定是考核机制有问题。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已经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这种增长不能说它就一定有问题。

  何志成:西部地区比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增长要快得多,因为沿海地区已经遭遇一个瓶颈了,西部地区基本建设刚刚开始,城市化进程刚刚开始,它的增长相对就要快。

  问题在于,东部地区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地区如何避免靠房地产、铁公基建设的老路子。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课题,无论东部和西部都必须面对,而关键是强化环保考核机制。他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单位GDP的能耗,2009年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到2010年,中国这一指标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陈昌智:我们从2.3倍降到2.2倍,有所前进,但这个幅度太慢了!也就说明我们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远远不如我们的速度来的快,这样就是不平衡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发展。

  强化环保考核机制,说来容易做来难。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副市长王仁洲说,宁波这几年最大的感受是,没有制度保障不行。

  王仁洲:严格评估、审批制度,我们一方面要减少审批环节,像能耗的审批,环评的审批,不但不能省,要加强,对有些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增长和民生的平衡,把官员政绩和“人民满意”挂钩。全国人大代表、日照市委书记杨军说,加大民生支出,增加公共服务,解决好百姓的吃穿住行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的满意。

  杨军:对老百姓的基本需求,都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大家最关心的居住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城中村改造、廉租住房,这些都一一落实。就业、健康、教育、文化,综合提高幸福度指数。特别是城乡统筹方面,让农村得到更全面的保障,能够得到更多的基本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彭金美)

  

  提高居民消费率 保障经济稳定增长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能划等号,GDP与官员政绩也不该简单划等号,官员的政绩应看国民的腰包鼓不鼓,国民的幸福指数高不高。听完两会代表、委员的发言后,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到底该如何协调好“在经济增速条件下的稳增长”呢?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发表他的看法。

  郑新立:2012年稳增长的“稳”,最重要的含义是经济增长速度不要继续滑下去,稳住劲,保持在目前的速度是比较合适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继续保持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激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活力,特别是让居民消费增长更快一些,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主要的拉动作用。现在我们居民消费率2010年下降到34%以下了,成为历史上的最低点,居民消费率如果能够提高10-15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怎么提高居民消费率?这就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通过扩大消费来支撑经济的增长。

  在对经济增速调控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的差异?郑新立的想法是,各地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地方要因地制宜。

  郑新立: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增长的潜力也不一样,能快则快,也不一定要慢一点。只要增长的质量是好的,增长符合转变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是靠牺牲环境、消耗资源实现的增长,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中部地区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值,同时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同时,要根据本地资源的禀赋来发展本地的优势,能源的储量比较多,要发展清洁、能源的深加工。农业资源比较好就要发展农业的深加工,交通要道上就要发展物流等这些产业,产业结构千万不要雷同。

  具体来说,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如何与民生保障挂钩?如何在经济稳增长的同时,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郑新立: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保障民生的物质条件,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很高的幸福感,因为增长的质量不一样,增长的结构不一样,对于增加居民收入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通过提高技术的含量,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还能更多的把增长的成果转化为居民收入。老百姓收入增加了,购买商品的支付能力增强了,幸福感就提高了。当前来讲我们转变发展方式第一个转变就是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使广大居民从经济增长中间更多的获益。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