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理财产品,几多糊涂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08:00 来源: 荆楚网-楚天金报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张新雄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起点资金为5万元,这个很多人都够得着。在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情况下,众多百姓避开股票、基金、期货等高风险产品,试图通过购买风险相对较小的银行理财产品来保值增值。然而,银行理财产品也并非完全让人省心。

  购买QDII四年亏损7000元

  四年前购买的理财产品,四年后本金不保。武昌个体户老杨一提起这事,心里就别扭。

  2007年11月,武昌一家银行向老杨推介一款代客境外理财类(QDII)理财产品——“金砖四国”保本票据(人民币)。公开资料显示,该产品投资于与“金砖四国”股票指数组合连接的保本票据,最长投资期限4年。个人客户认购起点金额为5万元人民币或5000美元。产品起息一年之后,客户每月有权提前赎回。

  代客境外理财类(QDII)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主要投资于境外市场,投资对象主要包括境外股票、基金、结构性票据、债券等投资品种。2007年,QDII还是个新生事物。一直做小本生意的老杨并不懂这个,但他还是掏钱购买了这个。

  老杨当时考虑的是两点:银行热推,宣称该产品过去10年平均年收益率为10.56%,未来的预期收益十分可观;产品名称中有“保本”字样,让人感觉“至少会保本”。

  投入的前一年,老杨的亏损超过20%。老杨找银行,对方让他不要赎回,称未来有可能扭亏。然而,直到该产品2011年11月到期,老杨也没能扭亏——亏损7000余元。

  老杨多次找银行交涉,希望能挽回损失。银行方面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补偿老杨3000元,另按贵宾标准补偿老杨一个大礼包。

  老杨的预期是:至少保本,收益不能低于同期国债的收益。今年春节前夕,别人在忙年的时候,老杨还在为此事奔走,向包括本报在内多家媒体求助,希望能有一个更好的结果。最终,他的损失有所缩小,但还是以亏本告终。

  买理财产品赚钱的不少,但像老杨这样购买QDII亏本的绝非个案。

  普益财富昨向本报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正在运行的241款QD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负的理财产品有108款。

  招行武汉分行产品经理汪磊介绍,2007年和2008年,QDII在全国卖得都很火,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境外资本市场大跌,QDII普遍巨亏。“投资者几乎‘全军覆没’。”

  预期很美实际回报大打折扣

  按投资方向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QDII、结构性产品等。部分投资者虽然不及QDII投资者那样悲惨,但也难言欢喜。

  江城某银行1月份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两款未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理财乐投1101期(玉米联系款)”投资期限均为一年,当初宣称最高预期收益率为8%,但实际到期收益率仅为0.36%(本文所述到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均为年化收益率,下同),只是最高预期的1/22。

  银行方面宣称的年化收益率往往为最高预期收益率,但实际上最高预期收益率并非总能兑现。普益财富昨向本报提供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37款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也就是说,这些理财产品的购买者都被最高预期收益率“忽悠”了一把。

  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划等号,是理财领域的一大误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登新介绍,按收益类型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类和非保证收益类产品。“对于保本保收益型理财产品而言,预期收益率基本上等于实际收益率。但对于保本浮动性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产品而言,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等关系。”他提醒。

  普益财富理财专家以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为例,说明如下:根据所受让信贷资产的贷款利率、贷款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费用等信息,银行将测算产品到期可能获得的收益率,并在产品说明书中加以披露。但这个预期收益率并不能代表投资者实际能获得的收益率。如果借款企业出现偿付困难的问题,该笔贷款最终未能全额收回本金,则客户不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率,还有可能面临本金亏损。

  学会算账避开收益数字陷阱

  过往业绩好,未来业绩也会不错,这是另一理财误区。“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投资学博士叶学平提醒,在实际营销过程中,银行的理财经理常常会用过往业绩来说服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比如说“这样的产品过去发行过几百期,都实现了预期收益”等,误导消费者购买。事实上,过往业绩只能代表过去,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投资者不要迷信这样的宣传。

  在近日的采访调查中,记者还发现,普通投资者在思想认识上还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如果预期收益率为4%,那么产品到期时,100元钱就能赚4块钱,其实这只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理财专家介绍,当产品说明书上标明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收益率概念时,期限少于1年的理财产品,其到期实际收益一定少于投资本金与预期收益率的乘积。如果一款3个月的理财产品标明预期收益率为4%,由于4%对应的是12个月的收益,实际3个月之后到期收益应为1块钱,即100元 ×4%×(3个月/12个月)=1元“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董登新提醒,口说无凭,不要过分相信银行工作人员的口头宣称,要通过白纸黑字来约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论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做其他投资,一定要树立两个意识:风险意识和合同意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