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本"失去的十年":误读还是事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11: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广场协议”引发的日元升值被许多人认为是日本经济衰退的元凶。然而,日元升值带来的并不仅是日本商品出口的劣势,同时也赋予了日元更为坚挺的世界经济货币地位。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在1986年约为220亿美元,而在顶峰时期的1989年,迅速攀升至675亿美元,日本借此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

  ●2011财年,日本7大商社对外投资总额将达3.18万亿日元,大幅超过历史峰值2.35万亿日元。资本输出国在海外所创造的产值并不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因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并不能反映日本海外经济的实际存在。日本的海外投资红利,极大地支撑了国内的经济运作。

  ●日本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整合各种资源,着力打造“银发经济”与“环境经济”,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对“银发产业”的商品在卫生及安全层面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其市场准入条件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调整有关法律大力保障老年人消费者的利益。

  ●在“失去的十年”里,日本政府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区域实践,经济政策的绿色化成为推动日本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通过融资、补贴、环境税等手段支持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为民间资金向下水道、废弃物处理等与环境产业相关的公共事业投资提供了商机。

  “我们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失业率始终不高,犯罪率很低,贫富差距现象不明显,全民享受医疗保险,人口预期寿命全球领先。这样一个国家,难道不是需要摆脱困境的诸国应该学习的对象吗?”

  这是英国《卫报》最近的一个评论,这个国家就是日本,这样的说法我们在最近的西方媒体上还可以找到很多。

  在很多经济学家眼里,“失去的十年”已经成了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代名词,日本也几乎成为欧美国家眼中应对危机失误的“反面教材”。

  与20年前一样,日本再次成为其他国家研究的样本。“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视作没有希望的国度不同,这次,他们或许热切地想从日本并不完美的经验里获取信心。”日本民间智库“日本国际论坛”研究员伊藤和歌子说。

  日本这“十年”不是想象的那样悲观

  13年前,曾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的美国学者克鲁格曼在《时代》周刊上撰文批评“日本综合征”,奉劝人们不要在日本的复兴问题上下赌注。今天,从“日本经济可能变得无关紧要”到“日本可能成为下一个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关于日本未来的种种悲观预测从未停止。

  日本在上个世纪曾以无与伦比的经济增长令世界瞩目。而当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2%,为发达国家中最低水平,陷入战后最大的不景气状态,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责任编辑:刘潇潇)

  

  撇开那些冷冰冰的经济指标,冷静审视这个“倒下的巨人”,在另一些评价标准面前,它仿佛从来就没有落伍过。

  新年伊始,一些忧心忡忡的美国人发现,尽管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但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而当把目光集中在日本,这个与“停滞”一词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时,他们意识到印象与事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当游客踏上日本的土地时,他们会马上意识到,所谓‘失去的十年’明显是一个错误。美国人通常会从肯尼迪机场出发,这个老旧的机场是美国基础设施处于衰败中的典型代表,而日本东京的成田和羽田机场近几年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现代气息浓厚。你嗅不到那种属于一个正在衰落的国家所无法掩饰的颓废气息。”日本观察家伊文·豪尔说。

  《纽约时报》则将这个惊叹号进一步放大。埃蒙·芬灵顿2月初在该报撰文列举了一系列被忽视的事实,以此说明,“失落的日本只是一个传说”。“日本似乎总是新产品的第一个使用者。以手机为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日本仅用了几年就超过美国成为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在‘失去的十年’里,日本人均发电量的增速是美国的两倍,进入21世纪后,日本人均发电量增速继续超过美国。”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则干脆将美国人的一种普遍观点推翻:“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崩溃,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尽管日本自身将上世纪九十年代定义为‘失去的十年’,但这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日本的生产力水平并没有大幅下滑。日本在这十年中唯一失去的只是在经济发展奇迹中所获得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外交政策》杂志评论说。

  在英国,权威的《经济学人》杂志在新年提出了一个充满思辨色彩的问题:“日本经济,谁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早在2010年的夏天,英国《卫报》网站就发表评论文章称,日本的发展方式可能被长期误读:“全球经济正在衰退。在美国,失业率接近10%,中产阶级的退休前景堪忧。在欧洲,各国都有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失业率始终不高,犯罪率很低,贫富差距现象不明显,全民享受医疗保险,人口预期寿命全球领先。这样一个国家,难道不是需要摆脱困境的诸国应该学习的对象吗?”

  从镜子的两面看就不会只看到“失误”

  当西方媒体对日本“失去的十年”进行“积极”反思的同时,它们并没有告诉人们:在那些所谓“失去”的日子里,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的确曾在发展经济上出现了失误。不过,这是镜子的两面。以前,一些人只看到了我们的失误;现在,他们不过是看到了镜子的另一面罢了。”日本伊藤忠商事理事石田护说。

  (责任编辑:刘潇潇)

  

  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ichardC.KOO曾经这样描述日本在“失去的十年”里所承受的经济损失:“这是人类在和平时期里所受的最大一次损失。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一共损失了15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过去三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

  日本智库“2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在2000年的一份报告则揭露了日本在“失去的十年”里受到的全方位冲击,“泡沫经济的破灭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了腐蚀作用,而且蔓延到政治及社会领域,甚至包括我们所赖以安身立命的价值感和伦理规范。我们还未来得及在国民中形成一个富裕社会所应有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就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挫折,被卷入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中。”

  “1990年的秋天,我从纽约回到东京,发现银座不再挤满忙着购物的人群,咖啡店则到处打着降价套餐的牌子,连新闻主播的语气都透着一丝古怪的沮丧。”56岁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后藤则行回忆说。他认为,除却那些实实在在的经济数据,在“失落”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人失去的更是一种极度的民族自豪感。“相对于八十年代,那是真真切切的失去。许多日本人不再狂热地相信自己可以在经济上创造神话。尽管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泡沫总有一天要破灭,狂热的情绪最终还是要趋于平静。”

  后藤对记者说:“描述那时的日本经济,‘停滞’一词显然更为生动。人们在使用‘失去的十年’这个词时,往往并不只用它来描述经济,还包括社会状况、政治等,这无意识地扩大了它的外延。然而,目前并没有准确的证据说明当一国的经济陷入‘停滞’时,该国的社会稳定一定会受到致命的波及,因为后者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等。”“‘失去的十年’这一说法还意味着政府在处理危机政策上的失败。”后藤强调说,“每一种发展模式的具体特征都是动态的、可调整的。一种有竞争力的模式,总有其‘合理内核’,其发展应该是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统一。”

  “事实上,在所谓‘失去的十年’里,日本一直在努力完善自己的发展方式,寻找新的经济机遇。”日本东京大学青年学者卞恒沁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在“最深的绝望里”里发现了“最美丽的惊喜”。

  “许多人只看到了泡沫的破灭,‘广场协议’引发的日元升值被许多人认为是日本经济衰退的元凶。然而,日元升值带来的并不仅是日本商品出口的劣势,同时也赋予了日元更为坚挺的世界经济货币的地位。当然,日本当时的海外投资有急功近利之嫌,也不乏失败的并购案,但由此造就的一个庞大的‘海外日本’,却是不能忽视的。”卞恒沁说。

  (责任编辑:刘潇潇)

  

  他进一步指出,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在1986年约为220亿美元,而在顶峰时期的1989年,迅速攀升至675亿美元,日本借此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而在1986年到1991年的5年中,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则达到了4000亿美元。另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2011财年,日本7大商社对外投资总额将达3.18万亿日元,大幅超过历史峰值2.35万亿日元。

  卞恒沁认为,仅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放缓就断言日本经济衰落,恐怕失之武断:“资本输出国在海外所创造的产值并不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因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并不能反映日本海外经济的实际存在。而日本的海外投资红利,极大地支撑了其经济运作。”

  除了将目光瞄向海外,石田护告诉记者,日本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开始着力打造“银发经济”与“环境经济”,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对“银发产业”的商品在卫生及安全层面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其市场准入条件也进行了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调整有关法律大力保障老年人消费者的利益。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推出了《老人福利法》,历经数次修订,目前可谓“面面俱到”。

  在“失去的十年”里,日本政府开始了循环经济的区域实践,经济政策的绿色化成为推动日本环境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通过融资、补贴、环境税等手段支持环境产业的发展,也为民间资金向下水道、废弃物处理等与环境产业相关的公共事业投资提供了商机。通过“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作为传统工业城市的北九州逐渐从灰色城市转变成了绿色城市。

  走走停停不必慌,“退步原来是向前”

  伊藤和歌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了发达国家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契机。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逻辑受到了质疑:华尔街风格浓厚的美国模式被拉下神坛,欧洲福利模式也因债务危机而难以为继。这正是这轮有关日本的“反思潮”兴起最重要的背景。

  在解决社会经济低成长的问题上,日本已经走过近二十年的历程。一如西方媒体所观察到的那样,也许日本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误读。然而,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什么日本被人们视为失败者?

  在卞恒沁看来,唐朝的一首《插秧诗》似乎很能概括日本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经济学家们是如何评定和衡量一国经济的好坏?”后藤则行十年前开发了一个环境经济模型,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在跑步时,我们都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一直在跑步,更多的时候,我们走走停停。而在国家发展上,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忘记最简单的道理,不切实际地期望经济能一直持续高速地发展?日本目前出生率太低、老年人太多以及经济放缓的‘低成长’状态,是所有成熟的工业国家都会走过的历程。”

  (责任编辑:刘潇潇)

  

  后藤说,近年来,日本人在看待发生在自己国家内部的一些变化时,“带有某种沮丧的超然”。大多数日本人,不管对“三流”政治抱有多么厌恶的想法,依然竭力平静地接受“衰落”的事实,如往常一样努力工作,期待国家重现活力的那一天。

  曾在日本野村证券公司工作多年的佐佐木芳邦认为,虽然许多新兴经济体创造了令人艳羡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对日本来说,它早已不是衡量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日本已经实现了一种稳定的经济状态,不需要再用超高的增长率来给民众带来满足感。而目前日本人最关心的是,政府是否可以沉着地应对人口结构、资源与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佐佐木说。

  “经济危机已经给了我们教训,真正的主题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注重可持续性,让经济发展的成果造福国民才是真正的目的。”英国《卫报》反思说。

  “所谓的日本问题,并不是日本独有的课题,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常态。”新加坡《联合早报》2月7日援引一名专家的分析评论说。“日本引来全世界包括日本人本身对日本未来的片面判断。但这也恰恰是日本领先其他国家的地方之一。日本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许很困难,但并非不可克服。”

  去年末,联合国公布了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其中,日本在以国民平均寿命、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等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的“人类发展指数”一项中位列第12位。即便在“失去的十年”中,日本的人类发展指数依然是亚洲排名最靠前的。

  本报见习记者 吴宇桢

  (责任编辑:刘潇潇)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