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回应不是回避坦言方为正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01:0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针对媒体奢侈动车天价采购事件的报道,在铁道部的要求下,中国南车终于有了回应,但此回应很难让希望知晓实情的人满意。中国南车说,“所报道动车组配件采购价格与实际严重不符”。那么,实际价格是怎样呢?没有下文。

  无独有偶,有关部门在3月6日的山西团媒体开放日上,针对媒体关于焦煤董事长家被盗5000万的报道称,“此案涉及的被抢的金额与网上炒作严重不实”。那么,实际被抢的金额是多少呢?没有下文。

  有心者阅读报纸、浏览网络新闻,可以发现此类回应每天都有很多,回应的主体既有企业,也有政府部门。而类似上述的含糊其辞的回应,自然也有不少。含糊的回应除了表达一个令人愈加生疑的态度,没有半点更具体的信息。通过这样的回应,公众会觉得仍在云里雾里。

  这些回应主体为什么不将事情说明白讲清楚呢?背后的理由不便猜测。或许,各家自有各家的苦处。但从公共利益出发,不论如何,就当事主体(企业也好,政府部门也罢)的义务来说,这样的回应不是理想的回答。从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角度来看,如此回应甚至不是合格的回答。

  回应是对已传播开来的信息的一种反馈行为。既为反馈,就会有立场,就会有更详细的信息对其立场作出说明。就企业而言,回应行为与其形象公关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必要的回应更是信息公开的应有之义,是依法当为的必要之举。回应不是回避,坦诚告知实情,方为正道。

  奢侈动车天价采购事件被曝光之后,舆情颇为汹涌。这一事件确实令公众对种种腐败问题产生愤怒情绪,也对黑箱操作的招投标行为深感不满。奢侈动车天价采购事件背后,究竟是否隐藏着诸多惊人的“猫腻”?公众甚为关切。在这个背景下,当事机构如果要为自身行为辩护,要对此事做出说明,就必须拿出翔实的材料和证据,交代真实情形,以供天下评判,而不是一句“不符”打发舆论。

  焦煤董事长家被盗一案,早已成焦点案件。此案调查目前已经结束,一般来说,盗窃案的金额相关部门不必向社会公布,但是此案的焦点已经转移,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盗窃案,而是涉及官员财产可能的来源不明。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为当事人考量,还是从给社会舆论一个交代的角度看,有关部门都宜公开具体涉案金额,至少告知一个大致的情形,以满足公众的合理知情权。

  很遗憾,上述这些回应却是含含糊糊,“欲遮还羞”。这背后或有一个大背景,即我们这个社会的透明度建设,长期以来并不尽如人意。人们常说,谣言止于真相,恐惧止于真相,但是,真相却常常成为稀缺品,致使谣言招摇过市,恐惧感也借机弥漫。

  在微观层面,必要的信息公开之所以在具体操作中仍有一定的难度,跟一些职能部门“捂”信息的落伍弊习不无关系,也或因既得利益群体在起负面作用。与所谓的行政惯性和惰性相比,利益的羁绊作用或许更为明显。在这个背景下,毫无疑问,充分尊重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监督权,强化政府信息的公开,意义重大。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过往的许多教训表明,“捂”信息也好,回避问题也罢,都只能欺瞒一时,却不能掩盖长久。

  今天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社会矛盾增多、各类冲突较为频繁的阶段。有些时候,因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民众沟通不畅,舆情汹涌但真相不明,导致社会矛盾迟迟得不到化解。如此,加强舆情沟通、强化必要回应,实乃不可或缺之事。回应的原则,当是根据舆情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充分理解公众对真相的渴求,力求做到阐述观点有原则,释疑解惑可信,回答提问有依据。越是含糊,就会令人越是生疑;越是回避,就越会让自己最终尴尬被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