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香港裁员潮涌动:美银美林计划裁减约20%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18:59 来源: 《新财经》

  香港裁员潮涌动

  文/特约作者 简辉

  今年以来,美银美林计划第一季度末之前裁减约20%的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瑞士银行(UBS)将在亚太区裁员35人左右;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宣布在全球范围裁员数千名员工,香港员工人心惶惶;韩国三星证券宣布关闭大部分香港业务;日本大和资本公布,已从香港分部中裁减60人,占总员工的10%;野村证券承认将陆续有裁员行动。

  一时间,“裁员”成为香港银行业最令人畏惧的词语。香港银行业雇员协会前不久问卷访问550名汇丰银行的员工,有七成半雇员表示裁员消息打击士气,开始有忧虑及焦虑症状,六成人无法集中精神工作。

  去年9月份,香港汇丰银行宣布计划未来3年在港裁减3000名员工。裁员计划从11月10日开始实施,在香港银行业引起极大震动。作为香港最大的雇主之一,截至去年6月底,汇丰银行在香港拥有全职雇员约2.1万人,意味着未来三年内近15%的员工将失去工作。

  全球经济疲软波及香港IPO市场

  最近,一位银行界人士在博客中记录道:“不少在香港银行中工作的朋友近日突然人间蒸发,更有一些朋友在加盟新公司几天后就被裁掉,实在令人闻风色变,现在的中环(香港金融机构办公集中区)可谓血流成河了。”他的这些话形象地描述了香港的银行业正在经受的裁员潮。

  在香港的外资银行裁员多是由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整体疲软的影响下,许多在香港开展业务的外资银行都在按一定比例缩减业务和人员规模。

  2月7日,瑞银公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业绩,净利润较上一年同期大跌76%至3.93亿瑞士法郎,大幅落后于市场预期,去年全年瑞银的净利润为42.33亿瑞士法郎,同比降低44%。巴克莱集团2011年净利润下降16%。

  由于背靠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去几年里外资银行在香港进行了积极地扩张。然而,为了拯救深受欧债危机影响的欧洲业务,它们不得不被迫收缩对香港的投资,尤其是那些进入香港市场较晚、或是在香港市场根基较浅的银行。

  由于严重依赖资金充裕度和投资者信心,投资银行业务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为剧烈。以首次公开招股(IPO)业务为例,根据德勤的统计,港交所2011年IPO融资规模为309亿美元,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但是仅比纽交所多出2亿美元,距离明显缩小。更能说明问题的是,2011年共有90只新股在香港上市,比去年同期下跌12%,总融资额比去年减少40%。

  德勤中国全国上市业务组联席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表示,由于希腊债务危机恶化以及美国信贷评级下调,2011年下半年,香港IPO市场急转直下。德勤的报告称,2011年估计香港有近40只新股搁置上市,成功上市的公司招股规模亦大幅缩减多达63%。IPO规模的大跌给投行的业绩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中外资银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外资银行在亚洲的产品或服务收费也呈下降趋势。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度琪明(Gaby Abdelnour)表示,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谈论亚洲业务的丰厚收入,因为这里的营收增长显然快于成熟市场,但盈利情况却并不突出。2011年香港市场IPO承销的平均佣金为2.2%,而10年前为3.5%。周大福(1929.HK)去年通过IPO募集资金逾20亿美元,但佣金仅为1.5%。

  德勤认为,经济不明朗、政治和政策变化,以及来自外国交易所的竞争将继续为香港的IPO市场带来严峻挑战。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外资投行董事总经理对《新财经》表示,欧债危机的前景仍很不明朗,投行的经营策略趋于谨慎,不排除在香港继续裁员的可能,至少不会像过去那样积极扩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预计,香港金融行业的裁员潮仍将延续,并可能在今明两年迎来高潮。

  两大支柱产业已陷入停滞

  更需要关注的是,香港金融机构的裁员背后的宏观背景。孙立坚说,“金融机构接连宣布裁员,释放出的信号是,整个行业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

  标准普尔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信用评级官Ian Thompson称,全球融资市场的错位可能对亚太地区的信用评级造成损害,如果出口需求减少,全球融资市场进一步收紧,亚洲的主权、公司和银行业评级将受到影响。

  2011年第四季度,香港经济环比仅增长了0.3%,港府对2012年香港经济增长预期为1%至3%之间,比2011年的5%大幅降低。2月初,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达沃斯年会上讨论欧洲债务危机时说,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害怕过。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在讲话中对前景的不确定性发出警告。他表示,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市场人气变得不佳,则新兴市场可能出现大规模撤资,香港不可能不受影响。

  有证据表明,香港经济的两大支柱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已经陷入停滞。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目前房价已较去年6月的高点下滑6%,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分析师预测,2013年前香港房价可能下降25%。购房者者和房地产商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明显不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年底的一份报告中写到,香港受到欧元区影响的风险在最近的几个月里攀升。由于高度地开放化,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将可能会因为外界需求的顿减而受到比较严重的打击,而这个打击会通过贸易和金融双方面影响香港经济。IMF表示,香港必须要准备有效并且直接的财政刺激措施,以此来避免该地区的经济由于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而步入衰退。

  香港政府已经在着力刺激香港经济。港府财政司2月1日公布的年度预算案中,推出了规模为800亿港元的刺激措施,旨在帮助中间阶层和低收入居民应对经济放缓和全球黯淡前景的影响。不过,刺激措施的核心是一次性的减税和补贴,被批缺乏力度和新意。孙立坚认为,如果欧美经济没有实质性的改善,香港政府推出的众多刺激措施也只有抚慰作用而已。去年香港政府采取措施抑制了内地资金流入香港房地产市场,这些措施至今没有放松。

  谁是“救世主”?

  与外资银行在香港的接二连三裁员不同,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仍在扩张,并借外资行裁员之机延揽急需人才。国泰君安(国际)副主席兼执行总裁阎峰表示,2012年,国泰君安(国际)主要拓展债券和基金业务,计划在淡市下大量吸引外资流出的债券业务人才。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李伟认为,中资银行的投行业务在香港处于增长期,欧债危机对中资银行的盈利也没有发生实质性影响,相信中资银行业不会因为投行业务目前的亏损状态而停止拓展脚步。

  2011年,又有近10家中资金融机构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未来证监会将进一步强化香港作为内地基金、期货、债券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作用。

  即使在裁员的外资银行中,与内地相关的业务普遍都被保留,银行业资深人士称,尽管银行正在重估发展战略,但会重点保留中国市场的雇员,虽然亚洲整体收入在减少,但中国市场所占的比重却在增加。2月10日,星展银行(香港)行政总裁庞华毅在发布会上表示,由于该行业务着重于中国的成长,且计划增加分行,因此在香港绝对不会裁员。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内地经济的支撑,香港的银行业裁员潮规模会更大。进一步而言,香港经济的未来将会更加依赖内地。

  2004年中国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首次出现有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内容,当时引发港人大讨论,“香港被规划”的反对声不断。到2010年,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香港基本听不到反对规划的声音,甚至积极希望得到规划的关照。

  今年初,香港市民自发捐款,以“香港人,忍够了”为题,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表达对内地孕妇赴港产子的强烈不满。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阻挡不了香港和内地之间日益扩大的开放度,因为,无论开放对于香港有何利弊,它都别无他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