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冯骥才希望"文化悲剧"不再重演 网友:人不能忘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8 17:1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冯骥才希望"文化悲剧"不再重演网友:人不能忘本

  3月8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陈竞超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周亮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今日在“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上坦诚面对媒体,就文物保护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本网调查:您认为“文物保护”是否需从严治理?

  冯骥才表示,“记者说新文物这个概念,我头一次听说,文物从来没有新的,如果说是新的只能是假古董。中国有660个城市,在这30年我们急速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的冲击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急于想改变当时物质生活的困境,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也缺乏文化自觉,所以我们出现了现在的情况,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应该承认,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悲剧。我们把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千姿万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都变成了千城一面,我们把这样的东西交给后代,后代只能说我们这一代无知,我们这一代人没文化。”此言一出,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浏览各社交平台时发现,网民对于当前我国文物保护现状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微博(http://weibo.com)网友@时事日记本认为:“分清名人住所与名人故居,也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的文物保护热情,防止对名人住所不明就里“表错情”的尴尬。这种热情在当代社会是十分宝贵的,但只有指向正确、科学、合理的文保意识,才是最有力量的。在这个意义上,公众不会对名人住所释放热情,但真破坏了名人故居,破坏了宝贵文物,公众就不答应。”

  微博网友@conglan1988质问:“中国到底有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不仅不能挖掘这些可贵的文化资源,反而当做是出卖土地的绊脚石急忙铲除,文化发展大旗已树而文保道路上却充满离奇。”

  微博网友@花瓣之语甚为担忧:“即便挂上了文物保护院的挂牌,这群野蛮人只要打算拆除,管你是不是古文物,管你有没有挂牌,一个字拆!现在我们有些人选择抛弃历史和过去,终有一日,我们也会被历史和世界抛弃!人不能忘本啊!这是可悲可怜可恨!”

  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博表示:“自3月8日起,北京市文物局执法部门将分别参与各区县文委的检查工作,重点对建设工地、危改区、开发区等区域进行一次检查,以解决建设工程对传统建筑的破坏问题。”

  名人的故居也算一种文物,拆迁以后再重建韵味已经变了,何谈文物。对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道“文物保护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文物破坏、被违法拆除很严重”。文物是一段历史的沉淀,对文物的保护就相当于对历史的保护,没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邓浩)

  

  中经网记者点评:

  

冯骥才希望"文化悲剧"不再重演网友:人不能忘本

  3月8日15时,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主题为“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记者会。图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陈竞超摄

  文物是不可替代的历史见证物,将是一个国家、地区历史文化延续、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些文物在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与珍稀程度,更成为人类共同珍视的遗产。就本质而言,文物不是一个物质概念,它们是人类文明的坐标,是留存人类繁衍、发展信息的重要密码。

  我国目前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大规模工程建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严格执行文物保护的前置审批权,在施工过程中有重大文物发现,如何制定合理的退出和补偿机制,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将成当下政府工作重要考量的根本问题。

  众多文物古迹变成楼盘地产商业项目,原有的“文化肌理”渐渐被抹平。作为中国文物保护进程中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时刻提醒我们,有些悲剧可以避免,有些错误不应再犯,有些制度需要完善,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双赢。【调查:“文物保护”该咋办?

  

冯骥才希望"文化悲剧"不再重演网友:人不能忘本

  2012年全国两会专题

  

  两会互动专题:坛谈两会 博议两会 网友热议议政言词

  更多内容请点击:网友热议栏目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