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廖乔蔚:中国制造业筑底寻反弹的双重考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9 06: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随着春节假期过后企业的集体开工,新发布的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比上月小幅回升0.5个百分点,达到51.0%,有观点认为这预示着制造业经济总体正逐步回调。

  然而,好于各方预期的PMI指数并不意味着制造业已步入稳定上升通道。51.0%这一数值,只是略高于分界线,制造业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

  制造业的筑底反弹,受到外在和内在双重因素的考验。

  外部冲击

  出口贸易的低迷,对制造业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一方面,欧债危机使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蛋糕变得越来越小。为应对欧债危机,欧洲多国采取了财政紧缩政策。前不久,除英国和捷克以外的欧盟25国通过了“财政契约”草案,对于财政赤字超过标准的国家,欧洲法院有权进行处罚。但是,通过协同采取财政紧缩措施来产生被动储蓄的方式很可能会使欧洲各国消费进一步下降,从而给中国的出口贸易带来更大冲击。

  另一方面,随着要素成本结构的变化带动全球工业布局变化,蛋糕的分配也是变局初现。中低端产业正向其他新兴市场转移、高端产业升级空间又在发达国家经济“实心化”的过程中被挤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在产业链高端,发达国家正致力于经济的“实心化”,重振制造业。2011年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个场合传递“重返制造业”的信号。美国过高的劳动成本使其制造企业在价值链上具有不可逆性。换而言之,美国的制造业是朝着高端方向做的,不会与中国制造企业形成直接竞争关系。但是,美国的“重返制造业”正在挤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空间,使得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升级之路更加崎岖。

  而在产业链中低端,随着中国劳动力优势的逐渐丧失,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复制。产品结构上的相似性易导致产品价格战和恶性竞争,也使各新兴国家涉华贸易频发摩擦。

  内在利润空间缩减

  从企业内部的角度看,原材料价格、国内用工成本上涨和融资成本高企等不利因素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首先,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升给国内制造业带来很大冲击。对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一不可抗力因素,制造企业只能尽力消化,这进一步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其次,融资成本的高企进一步压缩了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目前制造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经营风险较高的问题。随着信贷逐步紧缩,正规市场的资金供给不断减少,企业不得已转向成本更高的民间借贷市场。

  生产成本以及融资成本的高启制约了制造企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相应的信贷政策帮扶企业显得十分有必要。

  制造业反弹之路

  回复制造业的上升通道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

  从供给的角度,制造企业应立足中低端,面向高端,发掘核心竞争力。面对产业链高端和低端的双向冲击,制造企业要做的不是简单保持原有加工模式,也不是盲目追求产业链升级,而是要在产业链中发掘自身核心竞争力。发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创建自己的品牌。现今的中国常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却鲜有自己的品牌,在核心技术方面更是乏善可陈。近来频发的商标纠纷也提醒着人们“中国制造”必须向“中国创造”转型。

  从需求角度而言,中国制造业应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开拓新的消费市场。当下,出口战略需要调整,制造业应优化海外市场布局,积极开拓新兴国家市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报告预测:2012-2013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平均将为5.75%,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预计增长速度最快,平均达7.5%。如此高增长的市场,具备吸纳中国大陆出口增长的能力。同时,制造企业应抓住内需这一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剩余生产力挖掘国内市场机遇。不可否认,出口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腾飞,但是这种依赖出口的模式缺乏后劲。事实上,“制造业依赖外需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终究要回到依靠内需发展经济的轨道上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廖乔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廖乔蔚:中国制造业筑底寻反弹的双重考验

  相关评论:

  三大周期叠加 制造业复苏无坦途

  制造业大国为何技不如人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