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9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在困境中画出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
近几年来,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四川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化危为机,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不但有“量”的快速扩张,更有“质”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带有转折性、跃升性的可喜变化。
坚持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规模与速度双高的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我们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紧跟全国发展步伐。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每年确立相应的工作基调和着力重点,在经济总量扩大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在困境中画出一条“止滑提速—巩固回升—高位求进”的坚强曲线。2011年,四川省经济增速达到15%,并列全国第2位。全省经济总量4年翻一番,突破2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年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年翻一番,突破1.5万亿元,四川经济已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坚持调存量与扩增量并举,实现总量与质量共增的优化发展。四川省注重扩大增量调结构,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现代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局部的跨越和赶超,又从整体上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2011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3%,居全国第2位;实现净利润1961.3亿元,增长42.6%。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的结构正在改变,“7+3”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连跨4个千亿台阶,一批千亿产业园区正加速培育,尤其是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装备制造、航天航空等产业有新的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由5年前不到10户发展到40户。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
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实现当前与未来兼顾的蓄势发展。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推动重大生产能力的形成和布局取得突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形成主体骨架,高速公路和铁路的通车、在建里程已双双突破6000公里,“蜀道难”正加快改变。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开工建设了亭子口、武引二期、向家坝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去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7000亿元,引进利用外资规模达到110亿美元。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天府新区正式开工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在优化布局中培育多点支撑,实现“一极”与“多点”并进的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四大城市群”,促进“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成都经济区“一极”的率先发展势头继续强化,去年成都市GDP超过6800亿元。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凉山6个市(州)GDP突破1000亿元,长期困扰四川省的缺少次级增长极的状况显著改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启动实施,为四川省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坚持把改善民生贯穿始终,实现富民与强省同步的和谐发展。去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8%,达到1789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5%,达到6128.6元,与全国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过去4年累计投入3200多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解决。在藏区实施“三大民生工程”,2009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了1409个牧民新村,建成定居房近9.3万户,占总体规划的93.3%。“9+3”免费教育3年累计招收学生2.8万人,基本做到了应招尽招。在彝区完成“三房”改造的基础上启动了“彝家新寨工程”。大力推进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