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浩俊评两会】保障房建设“跃进”一把又如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06:5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7日下午,对社会上质疑保障房建设“大跃进”的问题,住建部专家委员会住房组成员张泓铭称,不能接受“大跃进”的说法,“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是因为前几年我国住房保障落后,当前保障任务紧迫。(3月8日《京华时报》)

  其实,对这样的质疑,大可不必去理会。欠了账,即便“大跃进”一下,又何错之有?

  倒是质疑“大跃进”的心态,可能更值得分析和思考一番。

  就政府层面而言,产生“大跃进”心态,更多的可能是站在保障房建设任务完成的难度和压力的角度考虑的,是想用这样的质疑“逼宫”中央少下些保障房建设任务。

  就舆论和专家层面来说,产生“大跃进”质疑的出发点,更多的可能是从保障房建设的质量和标准出发。亦即在地方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安排的情况下,一下子建设这么多保障房,会不会出现要数量不要质量的问题,从而使好事变成了坏事。

  当然,还可能有一种心态,那就是设想与现实脱节,下达任务上“大跃进”,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任务达标——使保障房建设变成涂在鼻子上的糖——闻得到、吃不到。

  三种心态,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想法,三种不同的立场。

  第一种心态,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正是这种不负责任,才导致对老百姓的欠账越来越多。不仅住房问题上大量欠账,在其他民生问题上也大量欠账,甚至赖账。

  第二种心态,则是负责任的表现。因为,这些年来,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并不少见,仅住房问题上,就曾反复出现过质量、配套、标准等方面的问题,甚至引发过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群体性信访事件。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如果没有一定的保障和约束措施,很难保证不出现重大问题。

  至于第三种心态,则主要来自于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亦即地方政府在过去的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能兑现承诺、失信于民的地方,使公众对地方政府难以产生充分的信任。

  实事求是地讲,单从建设任务来看,三、四年时间要完成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任务,确实有点“赶”的感觉。但是,欠账要还。所谓的难,并不是难在工作,而是难在认识,难在是否真正认识到建设保障房对改善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难在有没有一颗真正的以民为本之心。

  近日,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一份《关于遏制公款吃喝的建议》中提到,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如果再加上公车消费、出国经费、其他公用经费等,总额该有多大呢?如果节省一半用于保障房建设,岂不可以成为保障房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土地出让金、公积金结余、引进社会资本等,保障房建设资金哪还有问题呢?保障房的“跃进”任务怎么会完不成呢?

  必须承认,这些年来,由于过度强调政绩、强调GDP、强调城市建设的速度,在住房问题上,欠老百姓的账实在太多太多了。如果再按部就班地去改变,不知要到哪年哪月。更重要的,地方政府还没有“欠账”的感觉、更没有“还账”的打算。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用行政命令下达保障房建设任务,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就算是“大跃进”,也是一种可以接受应当提倡的“大跃进”,只有这样的“大跃进”,才能充分感受到以本为本的真谛。

  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地方政府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把地区局部利益和老百姓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还清了旧账,又防止出现新的欠账。如果能够实现预期,房地产“大跃进”的说法也就自然不存在了。(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浩俊评两会】保障房建设“跃进”一把又如何?

  

  

  应尽快公布房产税试点方案的时间表

  税制改革可利用法律手段让利于民

  民资新“36条”细则应尽快出台

  国企改革破题应靠民资进入

  

  >>>【陶冉两会围观】<<<

  >>>【邱林说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