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怎么分配占GDP4%的教育经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08:42 来源: 华夏时报

  民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蔡永飞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要确保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强化薄弱环节。以笔者之见,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中最需要保障和加强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师资,国家应当下大气力、采取超常规办法,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师资质量。

   笔者根据有关数据估算,从2001年到2020年,中国的全部小学生数,大约为3.8亿左右,其中,农村小学生数大约为2.3亿,即占60%以上。或许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经说:“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很可惜的是,在我国教育领域,不仅总体上优质师资不足,尤其是中小学特别是在农村的中小学,优质师资更加缺乏,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中最需要加强的也是最薄弱的环节。

   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优质师资缺乏的原因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现阶段中小学乃至大学教师队伍的主干是50后、60后、70后、80后。其中50后、60后在“文革”中后期接受中小学教育,而“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使他们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而70后、80后以及90后、00后也不一定很幸运,因为他们的老师主要是50后、60后以及他们的学生辈。也就是说,“文革”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并不是短期内能够修复和弥补的。

   而最近一些年来由官本位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所导致的问题,又使我国师资问题雪上加霜。本来毕竟我国人口众多、重视教育的传统极为深厚,即使有“文革”的破坏,我们还是拥有为数不少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传统的官本位观念和市场经济下逐利意识的影响,在中学生毕业的时候,基本上智商最高、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都去报考可能赚大钱、做大官的专业,似乎只有学习成绩比较差的才会报考门槛较低的师范院校;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不一定都去当教师,公务员制度、市场制度还要抽走其中比较优秀的分子。总体来说,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基本上是“上流社会”挑剩下的人才。最糟的是,城乡差别把好一些的教师又留在了城市,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上是被淘汰三遍后剩下的教师群体。

   这样的师资状况是多么需要改变,这是所有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们的共识。陈景润是一个大数学家,但他却是福建省三元县一个山区小学培养出来的。据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介绍,陈景润读初中时,江苏学院从沦陷区搬迁到这个山区来,这个学院里的教授和讲师也到本地初中学校兼课,于是,两个数理老师让陈景润痴迷上了数学,并最终成长为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老师是战乱“逼”到农村去的,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则是国家错误政策“歪打正着”带来的:笔者老家在苏北农村,“文革”后期从南京、苏州、无锡“下放”的许多知识分子被安排在学校当老师,结果意想不到大幅度地提高了当地学校的教学水平,笔者和许多赶上高考改革的幸运儿能够考出农门,就得益于苏南下放到苏北“改造”的知识分子老师。

   今天,在国家教育经费越来越增加的条件下,笔者建议以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由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农村小学教师空降计划”,以10万年薪,在城市为每一所农村小学和初中选聘一名优秀教师,可称为“签约国家专聘教师”。据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上提供的数字,我国现有农村小学26万所,初中5.5万所,加起来31.5万所。就是说,一所学校配一名国家专聘教师也就315亿元一年。这笔钱不是小钱,但十分值得,关键是它能够真正体现教育经费加强薄弱环节的政策要求。

   陈景润的数学“慧根”是大学教师挖掘出来的,这一事实表明,小学生也需要或者不如说更需要高层次的教育者。建议“签约国家专聘教师”主要从大学以及像社科院、科学院,报社、出版社、图书馆等等科研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中公开选聘。不仅从人浮于事的现职人员中选聘是可能的(可规定凡应聘国家专聘教师的人员可以在城里留职停薪),从按照规定女55岁、男60岁退休的人员中选聘则更有可能。许多退休教授身体很好、精力旺盛,到农村小学校去工作几年完全没有问题;而从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年轻博士中选聘也是可能的。关键是,国家必须拿出钱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