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县域经济突破瓶颈 才能实现更大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1 18: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1日讯(中国县域经济报社记者 张君) 县域经济已成为不少地方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活力不断被激发,各地还涌现了一批经济强县。不过,摆在县市领导面前的,还不只有一份份满意的成绩单。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县域经济体间竞争加剧,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正在实现新的集聚。不少县市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颈。

  2012年两会期间,一些来自县市的代表普遍传达了这样的一种声音:只有把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瓶颈解决好,县域经济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没有资金,发展无从谈起

  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成为该省第一个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试点县。这个县存贷款比偏高,投资和发展后劲不足,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转型发展无疑是破解资金难题的新尝试。

  缺资金如今已成了许多县市面临的普遍难题,特别是对于那些财力基础薄弱的县市,加上县域金融部门对县市发展的支持力度还很有限。对于政府来说,县市资金缺少直接影响的不仅是县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缓慢,还制约着工业园区的建设,而后者正是推动一个地方工业实现集约化发展的载体。而对于县域内的企业来说,普遍存在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现象,制约着县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实,有不少县市已经在为解决类似缺少发展资金的难题绞尽脑汁,寻找突破点。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资阳市人大主任罗勤宏今年1月刚从市长职位上下来,罗勤宏代表从基层做起,历任乡镇、县、市领导,深知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县市可以尝试四个方面的努力去化解县域发展中的资金难题:第一、利用好政策资源,争取国家的项目扶持,有了这些扶持项目,资金自然也就有了;第二、利用好金融资源(罗勤宏代表所在的资阳市贷款比率很高);第三、利用好外部资源,通过招商引资来弥补当地的资金不足;第四、用好民间资源。在资阳市,民间资本已经占到整个投资的三分之一强。

   土地是最大瓶颈

  现在,不少地方在规划县域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布局工业发展时,走园区集聚、产业集群发展已成常态。这对于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强产业协作,形成集聚优势有积极作用。不过,大量涌现的工业园区,也让土地在许多地方变成了稀缺资源。一个两难选择是:一方面是要确保耕地红线,另一方面还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些县市官员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

  罗勤宏代表对此深有体会。由于改善了交通,打通了与外界的出口,这几年,他所在的资阳市加快了招商引资力度,当地的招商引资成果在全省仅次于成都位居第二,许多企业都看中了资阳的区位优势,一些大型企业包括世界500强,都到资阳考察投资事宜。但土地指标少成了制约他们前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他看来,土地指标少已成为限制一个地方发展的因素。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具有战略意义,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一定要保证,这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大事。但是,西部地区由于发展的阶段和基础不同,正处于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也正是土地需求量多的时期,他建议相关政策一定要区别对待,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抚州市委书记龚建华认为,土地指标短缺是县域经济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瓶颈,县市要从自身出发,合理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注重节省土地,集约用地。

  节能减排:必须贯彻的原则

  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要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地方发展规划中。在今年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认为江西的发展“宁肯放慢速度,也不要污染”,并公开承诺“来江西投资的企业,如果对环境破坏程度大,宁肯不招。”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当越来越多的县市都在坚持这样的科学发展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从传统的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我们招商引资时,坚持‘三不招’:污染高、高耗能的项目不招,低产出的项目不招,税收贡献小、社会回报低的项目不招,这些投资再大也不招。”全国人大代表、抚州市委书记龚建华也说出了抚州坚持的原则。尽管他在概括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时,一再强调县域经济是抚州经济的筋骨,而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东方市市长吉明江说出了他们的做法:坚持引进“两大一高”项目——大企业,这些企业有自己强大的科技队伍,并且还有资金支撑,更有社会责任;大项目;高科技,科技含量不高,节能减排压力就很大。

  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

  人才缺乏问题已成为制约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缺少懂工业、懂现代管理的人才,县域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很突出。

  罗勤宏代表认为,现在县域也已经出现了招工难现象,他所在城市几个大的企业都有点困难。中高端人才则更缺,农业科技人才、城市经营和管理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都很缺。在他看来,说到底,县域对人才缺少吸引力,这一方面需要体制、机制的保证,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县市要加快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县域缺人才,也同样困扰着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东方市市长吉明江。他认为,现在县市最需要两种人才,一是政府管理人才,特别是政府各职能部门,需要专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专门人才。二是项目管理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刘捷,两个多月前刚从湖南省省里跨省交流到江西省新余市出任市长,他也认为,县市行政职能部门需要不少人才,基层的一些干部知识面和业务水平相对还有点欠缺,另外,在管理工业企业,园区建设方面也需要一些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多要靠从外面引进。但是,县域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很有限。这也需要县市从基层培养一批人才,同时,还要用好的政策和福利待遇来吸引大学生来当地就业。

  其实,人才问题是应该跳出县域范围来思考的问题。人才关系到一个地方的软环境。小到县域内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大到招商引资环境。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地方已经把引进人才,提高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作为改善当地发展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更为重要的是,创新驱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选择已成共识,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创新又离不开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科研优势明显的地方,如果能把产学研很好地结合起来,便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比如中部的湖北省,已经看到了自身的科研优势,并正在着手将这种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今后本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助推力。

  (责任编辑:杨青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