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有意义的“错位”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1: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两会特派记者 陈净

  两会采访之余,记者不经意听到这么一段对话,觉得有分享的必要。一位年轻记者在采访,政协委员说:“我们一定要夯实发展基础……”记者:“对不起,您说什么?航实,什么叫航实?”政协委员回答:“不是航实,是夯实。夯,知道吗?打夯的夯。”记者摇头:“这个,我还真不清楚……”

  说这个例子并非是责怪年轻记者不懂打夯之类的过时词汇,但在两会上,不同语系、不同立场在交流中出现的种种“错位”,确实比比皆是。

  记者也深有体会。在采访一位商业银行董事长时,问到了银行超高利润的问题。谁知道这位董事长立即变得很激动:“银行利润很高吗?我觉得不高。120万亿元的资产,不到1万亿元的利润,1%还不到,高吗?”记者表示,相比小微企,这个总额还是很高的。但这位行长马上反驳,“你为什么要这么比呢?按照银行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应该有2万亿元,现在还很少呢。”

  出现不同的“语系”,原因是大家来自不同的“共同体”。站在银行的立场,赚钱有什么错呢?正如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所说,银行是赚钱好呢,还是像欧洲那样倒闭好?各有各的一套观点,简单的对错之比是不负责任的。

  其实,这种“错位”不仅存在于媒体与委员之间,委员之间也不乏“碰撞”。

  比如,有的委员发言略显平淡,内容也无新意,立马就有委员出来抗议,“发言像是在说教,引起大家反感。”这两个委员,各有一套发言的习惯。

  但也有企业代表发言太有“新意”,被其他代表指责。比如,有委员说,国企退出竞争领域,已说过多年。但马上就有一位前部长级的政协委员当场“指正”:“国家从来没有说这样的话,只有优胜劣汰一说。”说完他还小声补充了一句,“发言要多了解下政策。”不料话筒却播出去了,企业代表很是尴尬。

  这种“错位”还有很多,行走于两会之上,要是个有心人,你随时可以听到一些或明显或隐晦的“机锋”。说到底,都是心有坚持的人,哪肯轻易放弃自己的想法。真理总是愈辩愈明。有时候,“庙堂”之人认为很正常的事,“江湖”之人却大惊小怪。过去隔着千山万水,现在就坐在同一张桌子前,把“错位”的思想掰清楚,理顺了,码齐了,才能形成更为坚实的“共识”根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位”是有意义的。如果全是一个方向的,码起来是方便了,但哪有错落有致的根基扎实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