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夯实实体经济发展根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5:12 来源: 经济日报

  “稳中求进”是中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对黑龙江而言,“稳”是前提和基础,“进”是核心和关键,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是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一,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实现民生改善的基础。黑龙江作为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时期曾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如果产业跟进缓慢,结构调整滞后,创新能力不足,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话,产品也摆脱不了“原字号”的束缚,产品低端,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黑龙江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工业基础、科技优势等等,都是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富,要加快振兴步伐,必须走符合自己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就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激活资源优势,释放发展潜能,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和人力资源等条件,充分考虑市场变化、竞争发展趋势,围绕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以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新型农机装备、交通运输装备、绿色食品、矿产经济、煤化石化、林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十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计划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3万亿元,成为GDP实现两万亿元的贡献主体,成为黑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二是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建设产业项目和园区,是实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也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没有产业项目,资源就无法实现加工转化,无法增加税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原字号”产品运到省外加工转化,既增加了运输成本,又消耗了大量运能。为此,从2011年开始,黑龙江开展了产业项目建设“三年决战”活动,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园区,计划到2013年底,全省工业投资累计实现1.5万亿元,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十大重点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三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握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粮食主产区建设以及小微企业发展等机遇,努力形成政策叠加效应,把政策落实到产业上,落实到项目上;同时,从实际出发,积极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城区经济发展、工业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在融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要狠抓经济发展的关键。确保“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全力突破。一是把做大增量作为提升经济总量的关键。在全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存量做大做强的同时,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是把产业投资作为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建设领域,今年全省产业投资比重要有明显提升。三是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1200亿斤,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市场化的思路引领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今年农产品本地转化率和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60%和35%。四是把缓解铁路运能不足和电价过高作为保障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不断优化各项生产要素配置的同时,紧紧抓住铁路、电力等行业加大改革力度的难得机遇,争取国家支持,科学安排和调整生产需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五是把加强大通道建设作为对俄沿边开放的关键。在抢抓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机遇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对俄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加快大通道建设,以大通道带动大通关,推动大开放。六是把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发挥金融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更注重为金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金融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双增长”。七是把促进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在全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打造产业、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今年重点办好30件民生实事,省本级财政用于民生的专项支出比上年增长20%。

  第三,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基础,注重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科学性,坚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针对黑龙江当前工作实际,就是要经过不懈努力,提高“五个比重”。一是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是衡量整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提高这一比重,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要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产业规模,以税源增加带动财源提高。二是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产业发展对财政贡献水平的重要标志。广泛培植税源,涵养财源,不断增加税收的增长。在鼓励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增加税收的同时,采取政策扶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落后市、县,建设一批重点项目,进行财源开发,改善财政状况。三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标志。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产业投资的规模,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有效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投资占产业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良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强政策扶持,不断提高民营资本占产业投资的份额。五是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是衡量共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克服财政困难,把保民生的钱留足,努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生活得更舒心、更满意、更幸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