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各界激辩郭树清"欢迎养老金入市"说(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07: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各界激辩郭树清"欢迎养老金入市"说(图)

  

各界激辩郭树清"欢迎养老金入市"说(图)

  编者按自从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欢迎养老金入市”后,就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养老金入市的话题再度引起公众关注。养老金入市,入的是哪个市?养老金入市,如何防范风险?多位相关部门的一把手被记者追问这一问题。同时,这一话题也被多位代表、委员关注,有的赞同,认为养老金投入运营实现保值增值是大势所趋;有的反对,认为现在把养老金投入股市,不会放心。而更多的是对养老金如何入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代表委员热议养老金入市:安全第一

  养老金入市不是专指进入股市,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要求

  ■本报记者朱宝琛

  针对舆论关注的“养老金入市”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11日列席人大会议时表示,“欢迎养老金入市。”他说,入市不是专指进入股市,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要求,不可能都投资股市,还包括债券市场等。而对于推动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暂时还没有出台具体的优惠措施。

  养老金买股票有一定比例

  郭树清5日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证监会将积极做好服务,而不是由证监会主导推动。而他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要把发展机构投资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配合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根据自身需要确定的组合投资。

  同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被媒体围堵,并就养老金入市问题作出正面回答。

  戴相龙表示,养老金是“人民的养命钱”,养老金入市并不是指都买股票,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养老金买股票。“养老金入市”的概念,其真正的意义是指投资运营。“投资运营是国际惯例,我国已经在做。将来有一部分地方基本养老基金,也有可能投资运营。”

  戴相龙还表示,养老金入市这是一个趋势。现在说养老金入市买股票有风险,是因为现在股市并不好。但实际上,养老金存入银行也是有一定风险的。他同时表示,虽然目前中国股市涨跌起伏无法判断,但中国经济整体是好的,资本市场也在逐步完善,因此中国股市长期来看是上升趋势。他还称,养老金也不是完全买股票。其中有45%左右用于固定回报类的投资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国债等。投资股票的比例约为30%,而且是有长期价值的投资。

  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就此问题作出回应。他表示,在整个养老金投资运营方案没有确定前,会选择个别省市进行投资运营试点,两会后开始运作。至于是否成立管理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机构,尹蔚民表示,方案在进行研究,“我们会积极推动”。

  而在会后,他还表示,“大家不要误读以为养老金投资运营就是进入股市,我们会有多种投资方案的组合。安全是第一位的。”

  养老金入市安全第一

  对于养老金入市,最需要把握的问题是什么?现在时机是否成熟?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今年前来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发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社保基金和其他所有的资金都一样,闲置不用就是损失。“但这是老百姓的保命钱,必须得有一套程序,且要规范化、要尽量减少它的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认为,股票市场作为投资市场,当然应该有风险,有收益,这是非常正常的,将养老金的一部分钱投入股市是应该的。这一方面有助于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也从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进股票市场发展的作用。

  黄泽民表示,从时机上看,养老金入市宜早。一方面,目前我国股市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不少行业公司具有较好的成长前景和投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分批进入,在实践中完善操作流程和提升投资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养老金的平稳入市和避免市场风险。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看来,养老金入市,首先要考虑市场风险,即使是真入市,也要有一个过程。

  “入市要有一定的比例,真正进入到股票市场中的不会太多。”贺强指出,养老金入市要想保值增值,通过上市公司业绩的成长和分红,分享利润,这才是正路。最重要的,不是养老金入不入市,而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规范的、没有三高现象、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市场。

  (责任编辑:彭金美)

  

  养老金入市不能误读成“炒股”

  ——专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

  ■本报记者侯捷宁

  养老金能否应该投资股市?目前养老金入市时机是否合适?养老金入市后应如何进行保值、增值?针对养老金入市中的热点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对养老金制度和改革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

   五险基金损失近万亿

  投资体制必须改革

  证券日报:业界对养老金入市的分歧一直都比较大,持否定观点的认为养老金入市非常危险,担心股市会“吞噬”参保人的保命钱,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担忧的?

  郑秉文:这次争论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养老金,而是由参保人缴费形成、散落在地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十几年来,这笔养老基金一直处于在银行里“睡大觉”的状态,表面上看是安全了,但实际是处于极大的贬值风险之中。

  从当前情况看,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无疑是十分紧迫的。根据十几年前的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只能是存银行和买国债,目前90%以上的资产状态是银行存款,持有国债不到10%,投资利率平均每年不到2%,我曾经测算过,本世纪以来,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就大约6000亿元—7000亿元,五险基金加在一起,损失达上万亿。1万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抵消同期对养老保险制度全部的财政补贴。因为,包括养老基金在内的基本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必须改革,不改革没有出路。

  人们经常将养老金入市片面理解为“炒股”,担心股市会“吞噬”参保人的保命钱,甚至参保人的缴费会血本无归。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也存在误区。

  一个误区是养老金进入股市后会影响养老金发放,甚至担心股市“吃掉”养老金。要解释这个问题,先应了解养老金的融资特征。

  我国社保制度刚刚建立十几年,覆盖面还没有实现应保尽保,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窗口期”。在这个“窗口期”内,每年都有几千万新参保人员加入进来,覆盖面不断扩大,例如,200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人数是1亿人,而2011年大约为2.1亿,11年间翻了一番多,平均每年新增人数2000万,而退休人数在2000年是3900万,2011年大约7000多万。于是,对养老保险制度来说,其当年收入大于支出将是常态,历年滚存的累计余额不但无须动用,且呈不断膨胀趋势,要是不实行多元化投资,是绝对不划算,是巨大浪费。起码在“窗口期”关闭之前,保险基金的投资不会对当期发放产生任何影响。即使过了“窗口期”,留有一定的准备金也足以应对发放风险。

  另一个误区是认为养老金入市就是炒股票。其实,养老金入市,在实业投资、固定收益投资和股票投资的资产配置中,股票投资仅是一小部分而已,比例有限。国外最高比例可达50%-60%,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规定不得超过40%。基本养老保险入市的比例应该在30%以下,剩下70%可以持有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实业投资、绿色投资、低碳投资,实现多元化的投资,风险就可以分散化。

  入市是“双赢”选择

  倒逼股市逐步完善

  证券日报:目前养老金入市时机是否合适?

  郑秉文:我认为现在的时机是最合适的,不能再等了,多等一年,就要多损失,比如,去年CPI高达5.6%,而收益率不到2%,贬值已达千亿元,还有什么比贬值更让人着急的呢?那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贬值!这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有些人说怕改革投资以后会有风险,但那只是一种担心而已,要知道,不改革的话每年的损失固定的,巨大的,这个损失又有谁来负责呢?又有谁来操心呢?比如,前年损失将近350亿元。有些人主张待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之后再考虑进入股市问题,但是,谁来为这些等待期中的巨大损失负责?况且,中国股市要发展成熟,需要养老金入市来引导。

  养老金进入股市之后,在很多方面可以倒逼使股市进行改革和完善,这实际也是一个“倒逼机制”的建立。这是一个“双赢”,为什么要改革呢?要知道,进入股市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是多元化的投资,是多种投资工具的组合,千万别死死“盯住”股市来“说事”。如果一味拿股市来说事,其结果无非是阻止了改革,让改革断送掉,那样就眼睁睁看着让通胀吃掉这些养老金。

  从股市与养老基金的互动关系来看,养老基金是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几十年不用支付的特点决定了资本市场是养老基金的重要投资市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判断资本市场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就是看其养老基金的比重。

  (责任编辑:彭金美)

  

  中央集中统一投资

  符合中国国情

  

  证券日报:在养老金入市达成共识之后,采取哪种模式来投资更合适?

  郑秉文:参照国外的养老金入市模式,国内养老金入市有三种可选的方案。一是地方省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省级基金管理机构作为委托人,在省一级重新成立运营机构作为受托人,这是垂直分散型的;二是中央分散型的,就是由国家成立十几家投资公司,由各地的养老金选择交给他们来运作。三是中央集中型的模式,就是中央统一建立一个机构,把分散在各地的养老金上缴到中央,委托它统一开展投资运营。

  目前国内养老保险基金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实现了省级统筹,大部分掌控在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等2000多个县市统筹单位。我历来主张第三个模式,就是中央集中统一投资。这个模式比较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我反对地方省级政府投资的模式,那样的结果会出现很多风险点。

  资本市场的稳定器

  全球半数以上养老金入市

  证券日报:中国的养老金入市已是势在必行,那么,海外养老金的投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是否有一些成功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郑秉文:发达国家几乎100%的私人养老基金(即相当于我国的企业年金)都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资产。全球一半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余额都进入了资本市场(只有美国等四五个国家除外)。

  人们老是说国外资本市场非常发达,非常成熟,但人们忘记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聚集了大量的养老金机构投资者投资,他们是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养老基金追求安全性、价值性、责任性和长期性的投资理念,决定了养老基金与股票市场是一对孪生姊妹。

  规避风险

  采取资产配置多元化

  证券日报:作为老百姓保命钱的养老金,在入市后,应该注意哪些风险,如何进行保值、增值投资?

  郑秉文:投资体制改革之后,养老基金面临的风险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风险,而行政管理风险则大大缩小了,因为市场诸多主体都在不同的角度管理着这笔基金,其管理模式是透明的,相互制约的,很少出现类似行政管控之下出现的利益输送和腐败等。投资改革之后,市场的风险,要用市场的办法去解决,那就是资产投资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世界各国社会保险基金凡是采取市场化投资策略的,采取的都是资产配置多元化、国际化的办法,目的是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的损失,这是一个通常使用的办法,就是实行多元化的一揽子投资改革,这无疑将有助于分散风险。比如,除了持有一小部分股票资产之外,还应该有实业投资、基础设施的投资、股权投资、另类投资等。

  规避股市波动的最佳办法之一就是“长期持有”,这能有效提高资产的安全性。由于养老保险基金几十年不用支付,是一只资金流十分稳定、长期性特点非常突出的资金池,它天生就是一只强大的长期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能避免短期市场波动风险,基本可保证长期收益。比如,加拿大2010年前35年的股票投资实际收益率(减去通胀率)是6%。

  (责任编辑:彭金美)

  

  有助提升资本市场运行效率

  ■安宁

  养老金入市势在必行。解决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目标,只有让其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运作予以实现。

  我国养老金迟迟未实现全部入市的根结在于对资金安全性的顾虑。限制某些养老金入市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灵丹妙药。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监管水平有待改进,但应借鉴国际经验,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合特定种类长期资金的监管规则和投资范围。

  在全球资本市场中,养老基金都是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几十年不用支付的特点决定了资本市场是养老基金的重要投资市场之一。国外发达资本市场之所以较为成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聚集了大量的养老金机构投资者投资。

  养老金的入市意义并不止于养老金资产自身的保值增值,其对一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长期发展,以及实体经济的长期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首先,养老金的特殊性质能够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因为其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养老金是基金业的主流形态。据统计,通常国外养老金占到整个资本基金的25%到45%。这说明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规范发展,离不开包括养老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队伍。

  其次,养老金追求安全性、价值性、责任性和长期性的投资理念,这对于改变中国资本市场资金结构、培育长期价值投资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

  养老金入市对于改善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结构,提高机构投资者大有裨益。同时,养老金作为具有强大资金实力,以追求长期收益为目标和具较强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对于倡导市场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合理引导市场投资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第三,养老金入市将投资于稳定现金流的大盘蓝筹股亦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引领中小投资者改变目前追涨杀跌等不良的投资思维,树立正确、理性的投资理念,从而形成维护投资者权益的机制。

   宜借鉴社保基金运作模式

  ■何诚颖

  监管层最近提出要积极引导、协调更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将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鼓励社保、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提高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我国的个人储蓄存款、社保资金、地方养老金、企业年金等资金规模会越来越大,如何实现这些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投资渠道虽然保证了资金的安全性,却面临投资效率低下,无法满足资金保值增值需求的问题。

  研究表明,过去10年养老金投资收益不足2%,远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和工资增长率,无法抵御货币贬值的风险和保证未来的支付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经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运作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社保储备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在2010年高达9.17%,跑赢同期通货膨胀率。

  养老金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海外各国在实务中首要把握的是“安全性”原则。但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胀水平的逐步走高,对于养老基金的“收益性”要求也日益增加,从国际养老金不同阶段运行的特征可以得到体现。

  根据2011年6月公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0个国家养老基金投资监管调查数据显示,18个国家(60%)对其养老基金投向证券市场的比例没有限制,6个国家对其养老基金投向OECD国家证券市场的比例没有限制,2个国家对其养老基金投向EU、EEA国家或者评级A-以上的国家证券市场的比例没有限制。

   海外养老金入市的启示

  养老金入市势在必行。养老金入市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形式,海外主要发达国家长期资金入市都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率,以美国社会养老基金为例,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它仍取得了高达5.1%的年度投资收益率。爱尔兰的国家养老储备基金、新西兰国家养老储备基金、挪威石油储备基金、澳大利亚未来基金、中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5%、8.06%、5.04%、3%、9.17%,不仅跑赢了通胀,也实现了增值的目标。

  海外经验显示,养老金入市后能够带动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已成为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从国际长期资金入市经验来看,养老金入市渠道和模式可以概括为直接投资模式、全部委托模式和部分委托模式三种,无论是哪种模式,专业投资管理机构都是长期资金入市不可或缺的一个核心环节。

  以英国为例,2008年末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分列英国股票市场前两大的境内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3.4%和12.8%。实际上,私人养老金还是保险公司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以2009为例,在英国私人养老金高达1.9万亿英镑的总资产中,通过保险公司管理的个人养老金规模就达到0.87万亿英镑。如果考虑到保险投资中的养老资金,则私人养老金就成为英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境内资金供给者。

  社保基金的借鉴意义

  社保基金的运作方式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且对即将入市的养老金有可供借鉴之处。广义上的“养老金”很大一部分已经“入市”了,包括被称为“国民养老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目前各方讨论入市的主要是指由各地政府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其中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可以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

  从近五年全国社保资金资产收益情况来看。数据表明,委托投资的资产占比相对稳定,维持在40%左右;从已实现投资收益率来看,在投资环境较好的2007年,社保资金实现了38.93%的年投资收益,分享了证券市场的繁荣。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年收益急速回落至5.2%,未跑赢当年5.9%的通货膨胀。但相对于上证A股全年-65%的跌幅来说,社保基金实现了正的绝对收益,这已经显示其稳健的投资运作能力:牛市期间具有良好的资产增值能力,熊市具有良好的资产保值能力。

  在相同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我国社保基金已经实现了成功运作,为养老金入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国信证券总裁助理兼研发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环球股指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