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国人大代表王国生:民生改善要统筹兼顾共建共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16:0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全国人大代表王国生:民生改善要统筹兼顾共建共享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王国生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记者 魏劲松 柳洁)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参加今年的两会期间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大推动力量。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中国经济网记者: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要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请问王省长,您是如何理解这一精神的?

  

  王国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首先是利益和谐。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它关系消费的持续增长,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民生是社会问题,它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社会稳定;民生是政治问题,它关系“民心”,关系党执政的基础。“家和万事兴”。民生问题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大推动力量。

  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又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时期,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互相替代、互相依存的特点,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只有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近年湖北在改善民生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王国生:“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福祉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比较薄弱的财力中拿出“真金白银”,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解民忧、纾民困、惠民生。“十一五”成为我省历史上社会建设投入力度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普遍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扩面提档……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一系列“老大难”问题不断破解。连续9年来,每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庄重承诺为人民群众办一批实事,采取抓工程的办法,一个一个项目来落实,一件一件事情来办理。

  去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努力扩大就业,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6.6万人。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达到4454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经过连续七年上调达到月人均1387元。65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占全省103个县(市、区)的63%,应参保人数1886万人,已参保1737万人,综合参保率达到9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五项医改任务全面完成。基本医疗保险达到1948.9万人,增长4.8%,覆盖率达95.8%;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890.3万人,参合率达到98.4%。2011年5月31日起,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前7个月完成国家要求。四是着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5.35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基本建成18万套。五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六是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保障供给、加强调控、完善补贴、加强监管等综合性措施,物价上涨势头初步遏制。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另外,解决2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启动实施农村扶贫开发新十年纲要,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民族地区“616”帮扶工程取得新成效。脱贫奔小康试点如期实现“三年取得明显变化”的阶段性目标。

  中国经济网记者:湖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什么样的目标规划?

  

  王国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湖北发展正经历着历史性转折,即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单边突进”,向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建设“双轨并进”转变。我们统筹两方面的工作,把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落实。就业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300万。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方面,“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54万人,城乡3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住房保障方面,力争“十二五”末,全省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达到100万套,全省保障性住房达到居民住房总量的1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同时,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医疗卫生方面,力争全省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经费由人均每年20元提高到40元,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95%。教育方面,力争“十二五”末,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9年;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全省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新机制。

  中国经济网记者:您认为湖北改善民生上最突出的难点在哪些方面?

  

  王国生:我们经常讲,湖北有三件“天大的事”:防汛抗洪、治理血吸虫病、移民安置,这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在新的形势下,还要加上一条,就是扶贫开发。这就是湖北需要面对的现实挑战。

  防汛抗洪实质上代表着民生水利问题。民生水利包括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今年我们将继续抓好荆南四河、长江连江支堤、汉江中下游干堤等堤防加固和大中型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治理“旱包子”、“水袋子”。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整修塘堰20万口,疏浚河渠7000公里,整治田间渠系1万公里。切实解决农村2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并依法划定水源保护区,限期关闭排污口。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为重点,全力推进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体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生态水利,让“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全国血防看两湖,两湖血防看(湖北)四湖。”湖北历来是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的重中之重。省政府将继续做好与卫生部、农业部实施的省部联合行动,加大传染源控制力度,大力推进淘汰耕牛、以机代牛、洲滩禁牧、晚血病人救治、“一建三改”、农业综合治理、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继续实施重疫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强化血防项目资源整合,力争到2013年底,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以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再经过五年左右努力,基本阻断血吸虫病传播,实现“十年送瘟神”的战略目标。

  湖北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区域多样化。消除贫困,促进发展,既是中央的要求,更是湖北自身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已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坚持重点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到户同步推进,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坚持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兼顾,以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尽快帮助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湖北过去承担了22余万三峡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任务,去年又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基本完成18.2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受到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肯定和表扬。今年我们将认真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和丹江口库区移民内安扫尾工作,在“迁得出”的基础上,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努力把移民工程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工程。

  中国经济网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十分强调改善民生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请问,湖北在这方面有什么具体考虑?

  

  王国生:改善民生,既要立足解决现实利益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制度建设,要远谋近施,统筹推进。长效机制建设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抓经济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各项工作,把“稳中求进”与“好中求快”有机统一起来,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使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二是抓财力保障,集中资源办民生大事。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民生财政”从美好的愿景变成生动的现实。既积极进取、尽力而为,又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力集中用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上。我们明确提出了财力保障的“五个倾斜”,即向社会事业、公共事业发展倾斜,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向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困难群众生活倾斜,向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倾斜。去年,湖北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达到299.2亿元,占省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6%,今后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推广宜昌网格化管理经验,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居民自助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服务平台,完善社区自治结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格局。建立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化解矛盾纠纷平台。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着力破解公共安全管理难题,不断提高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健全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四是抓作风改进,不断提高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沉下身去,才能找准基层存在的难题;问需于民,才能搭准普通群众的脉搏。深入开展调研,使各地党委、政府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民情,从而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及时提供依据。去年,我省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发展与稳定。今后还将完善干群交流沟通机制,在改善民生中改进作风,在改进作风中改善民生,实现改善民生与提高执政能力的相互促进。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动态持续、与时偕行的进程,需要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王国生省长以这段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了对他的采访。

  更多精彩请参看:

  2012年中国经济网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张元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