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全国政协委员王文彪: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2 19:1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全国政协委员王文彪: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接受中国经济网、和讯网联合访谈时表示,我国人口多、土地少,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拓展土地利用空间。中国的26亿亩荒漠化土地中可以治理利用的大概有1/3,每亩改造成本约2000元左右,改造治理荒漠化土地是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用地的必然选择

  王文彪指出,未来2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土地缺口将高达10亿亩,同时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另一方面,我国的荒漠化、石漠化和盐碱化等未利用土地面积却高达30多亿亩,其中荒漠化土地26亿亩,盐碱化5亿亩,石漠化2亿亩。中国的26亿亩荒漠化土地中可以治理利用的大概有1/3,每亩改造成本约2000元左右。盐碱化和石漠化土地的改造成本却要高达5、6万元。所以说,改造治理未利用土地是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改造治理荒漠化土地是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用地的必然选择。因此,王文彪提出《关于大力鼓励社会力量治理荒漠化积极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的建议》。

  以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为例,主要做法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鼓励沙产业发展、保护草原生态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按照产业化治沙的举措,从农牧民手里转租沙地,开展规模化的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甘草天然药业、沙漠旅游、清洁能源新材料等沙漠绿色经济产业,目前亿利资源已绿化沙漠5000多平方公里,带动了十几万沙区百姓脱贫致富,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了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创建了一个“投资多元化、收益市场化、治理社会化”的沙漠治理新机制。一个原本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事业,变成了企业收益、生态改善、农牧民致富的新兴产业,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新亮点。

  据王文彪介绍,产业化治沙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遭遇了政策瓶颈。企业在产业化治沙过程中,仍要占用工业用地指标,缴纳土地出让金以及其它各种税费,并且得不到国家的任何补助资金。更为突出的是土地使用权的深层次问题。按照我国现行土地政策,农民沙地承包期一般为30年。治沙绿化、发展沙漠绿色经济的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治理,刚见到成效,就面临沙地使用权到期的问题。这种不确定性极大地影响了企业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治沙事业受到更加严峻的挑战。

  荒漠化土地治理和改造不仅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更是一项实现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性事业,王文彪建议将其列为国家战略,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引入民间资本,促进“土地再生”,拓展土地利用空间。

  第一、赋予治沙企业沙漠长期使用权。建议国家延长荒漠化等未利用土地的使用年期至70—100年,并以最优惠的土地出让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实施产业化治沙。

  第二、给予治沙企业各项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实行差异化的土地政策,在土地性质和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可出让沙漠等未利用土地给有意治沙的企业或个人,并确定治沙期限和目标,返还企业治沙土地的土地出让金,免征土地资源管理费;企业治沙用地由各地自行审批,不占用各地工业用地指标等。

  第三、开展产业化治沙试点示范。鉴于产业化治沙的模式、技术和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建议国家选择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科尔沁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进行试点,出台相关土地、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建设“中国荒漠化土地整治试验区”,尝试推进土地、产权等制度性改革与体制性创新,逐步总结经验,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待条件成熟时上升到国家行政法律、法规建设的高度扎实推进。

  更多精彩请参看:

  2012年中国经济网全国两会专题

  (责任编辑:张元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