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每年7万元“定投”保险云里雾里 回报没有光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5 13:16 来源: 新闻晚报晚报记者 孟录燕
陈老伯具体已记不得自己和这个“小戴”是怎么认识的,但在他们相识以后的三年中,这位“尽职”的保险销售和陈老伯建立了“密切”又“友好”的关系。小戴一有理财产品就马上通知陈老伯,陈老伯也很放心地将自己的存款到期日告知小戴。三年间,陈老伯先后在他手中买了4个保险产品。目前,陈老伯共有5份保险,每年要支付近7万元,而他每年退休金才25000元。
“我老爸被骗了”
3·15前夕,记者接到市民陈小姐的投诉电话:“我老爸买了很多保险。我判断,他被骗了,但现在他还不相信,还跟我吵,叫我不要坏他的事。 ”
昨天,记者和陈小姐及陈老伯碰了面。陈小姐拿出厚厚一叠保险合同说:“这些就是我爸买的保险。 ”
陈小姐说,直到去年底,自己接到某保险公司推销电话,“当时我正好在关注理财方面的消息,觉得买保险也是一个途径,就和这个保险人员约了见面。 ”面谈后,陈小姐觉得收益回报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而且合同条款很细,不细看很易忽略其中的关键。
于是,陈小姐联想到老爸买的保险,“怎么我了解的和老爸跟我说的有那么大的差异,老爸买的保险怎么时间短而且收益又那么高呢?我就回娘家把我爸的合同翻出来看了看。”陈小姐说,“一看才知道,合同上写的和我老爸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陈老伯说:“当初买的时候,保险推销跟我讲的是只要付五年的钱,第六年就可以把本金、利息还有分红全部返还给你,我觉得蛮划算的,比存银行好多了,就买了,合同没有细看。但人家都是拍着胸脯说的,说得很笃定的,我就相信他们说的了。”但陈小姐发现合同上写的却是十年后才可以,而不是销售人员说的第六年。为此陈小姐也打过好几次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客服的回答自始至终都是“以签订的合同为准”。
一再轻信“好心”推荐
陈老伯现在具体已经想不起是如何和小戴认识的,但这名新华人寿的业务员从知道陈老伯电话的第一天起就时时刻刻和陈老伯保持密切的联系。据陈小姐说,这个小戴经常到她爸家去,连她都见到好几次。过年过节还会邀请像陈老伯这样的客户去聚餐,送点小礼品。 2009年1月15日,陈老伯支付了6000元第一年的保费,购买了小戴推荐的这份新华人寿名为 “至尊双利终身寿险(万能型)”。这位小戴拍着胸脯说,这份保险只要连续付五年,从第六年开始,就可以领取本金、分红和利息。
接着,又在小戴“好心”的推荐下,陈老伯于2009年9月29日购买两份新华人寿分红型的保险,保险年期都是十年,但小戴都拍着胸脯承诺,只要连续缴纳五年,便收回成本还有利息和分红。对这些承诺陈老伯深信不疑,并坐等五年后的“投资成果”。
随着和小戴的关系 “日渐升温”,从小戴这里陈老伯又得到了一个 “更好”的保险项目。
业务员“小戴”不见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事实,记者提议再次给小戴打电话,陈老伯说:“过完年小戴来过一次,说要去美国培训三个月。”陈小姐连续拨了好几次小戴的手机,但一直无人接听。于是拨通新华人寿的客服电话查询此人,却被告知小戴已经离职,也无法查询何时离职。
陈小姐又拨通了另一位新华人寿销售业务员薛女士的电话。陈小姐想咨询合同细则和他们的口头承诺为何不一致,但遭到薛女士的拒绝,说要咨询必须陈老伯本人,“老人的事情子女插什么手,现在子女想骗父母钱的事情太多了。 ”并且表示要谈去银行当面谈。
来了上海银行天宝支行,这位薛女士却不在。大堂保安和经理都说认识这位销售,当陈小姐谈起保险的事情时,似乎他们都对此事略知一二,说法和销售的基本差不多。在陈小姐的请求下,大堂经理打电话给薛女士,想约她出来当面谈谈,但这位薛女士以一句“我已经不做了”就把电话挂了。
上海银行天宝支行相关负责人也认得这个姓薛的销售,但表示不认识姓戴的销售。这位负责人看了这几份保险合同后说,销售的承诺是有问题的,第六年一定要取可以是可以的,但肯定不合算,满十年后取才合算。
更让陈小姐吃惊的是,这5份合同,除了两份是陈老伯自己签字外,其他三份都是由新华人寿的业务员代笔签字。陈老伯说:“我就是听他们口头介绍这个产品怎么好怎么好,小戴做好合同,签好字后就带给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