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消费金融公司初长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曹金玲

  你可能很难想象,尚未正式毕业的大学生,凭着身份证和一纸就业协议书,就可以到消费金融公司获得6000~10000元不等的贷款,用来租房和置办进入职场所需物品。

  虽然审批快捷、无抵押无担保的特性看起来很诱人,但透支消费的本质仍在挑战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

  试点中的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努力走出这一烦恼。

  低调运营

  位于上海陆家嘴中银大厦14楼的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银消费”),占据该楼面一半区域,现在有超过60名员工,其中半数属于后台运营。除了2010年6月成立之时,这家消费金融公司很少进入公众视野。

  “我们还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中银消费总经理卢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是说。这家公司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及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组建,中国银行控股。

  2009年,银监会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下称《试点办法》),并圈定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地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试点期间,每个试点城市设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

  2010年2月底,国内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下称“北银消费”)正式挂牌营业,该公司由北京银行独资设立,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

  同年3月1日,位于成都的四川锦城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锦城消费”)也宣布成立,注册资本3.2亿元人民币;其中,成都银行出资占比 51%,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出资占比49%。

  而与中银消费、北银消费和锦城消费3家“银行系”色彩不同,另一家位于天津的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下称“捷信消费”)则是外资独资。捷信消费由中东欧最大的私有投资集团——PPF集团全资建立,注册资金3亿元。

  相比同样年轻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把主要目光集中在中低端消费者身上。而监管层也希望其能填补银行传统个贷、信用卡业务和小贷公司等的空白区域。

  中银消费就把目标客户归结为“小新”和“大新”。所谓“小新”,就是处于大学毕业初期、需要用钱的社会“新人”;而“大新”,即工作若干年、处于结婚生子阶段又有资金需求的“新人”们。

  同样,北银消费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该公司客户中,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家庭占比达70%以上,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占比超过60%,郊区居民占比近30%。

  模式突围

  “我们是自己找到中银消费的,”一家知名英语培训机构华东区总经理对本报记者坦言,“虽然当时我们已经和多家商业银行有合作。”

  一开始,他们很谨慎地选择了其在沪上3家相对成熟的教学中心进行试点;一个月后,这家英语培训机构上海地区所有教学点进行了全面铺开。

  但令这家机构没有想到的是,学员在中银消费的交易金额平均季环比增速可以达到50%;同时,根据初步统计,沪上有50%的学员通过贷款支付学费,其中80%来自中银消费和另一家国有大行,两者各占一半,剩余的20%则来自几家中小银行。

  “虽然中银消费在贷款利率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产品更灵活、审批更快、服务更周到,而且每个教学点都铺有相关设备。”上述培训机构负责人如是说。

  中银消费与教育培训商户的合作模式是:学员只要提供身份证、填写申请表,就可以在教学点直接申请中银消费的贷款,相关数据会通过设备提交到中银消费后台,进行身份核实、信贷审查和评分等,整个审批流程在10~45分钟不等。

  简单来说,中银消费赚取的是贷款利息,而教育机构则希望借此吸引更多学员。初步匡算,这项配套贷款业务一般能提升教育培训商户销售额的15%~30%。

  据了解,目前中银消费现有的产品体系主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类似于这家英语培训机构这样的商户消费贷款,通过特约商户POS刷卡使用,商户涵盖教育、装修、旅游等多领域;另一类是个人现金贷款,即在提交和审核贷款用途证明后,直接向客户发放现金贷款,资金转入绑定的中行借记卡。

  在缺乏可供复制的既有模式的情况下,四家消费金融公司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

  产品多样化方面,北银消费与中银消费的模式最为接近,包括用于购买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的“轻松付”,为教师设计专属消费贷款的“明师贷”,向已签署三方协议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发放“助业贷”等。

  目前,北银消费主要整合了两大核心产品系列:一类是长期分期产品,贷款期限长、还款压力小、计息方式活,特色产品主要是“宽限期”类产品,比如针对那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处于实习期工资少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获得3个月的“宽限期”,宽限期内只付利息,以6000元一笔贷款为例,前3个月只要付180元;另一类是短期应急产品,针对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应急之需,突出随借随还、按日计息,主要有“应急贷”和“Mini循环消费贷”两个产品。

  本报记者昨日获得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北银消费累计发放贷款6.4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5.45亿元。

  但与中银消费拥有三家股东不同,北银消费的单一股东格局,也促使其与母行北京银行的关系最为紧密。

  “建立初期,北银消费几乎都由北京银行零售部和信用卡中心人员构成,之后才逐步分开。”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北京银行对北银消费在业务上的直接支持也最多。”

  “未来,北银消费也在计划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该位人士继续说道。

  据本报记者了解,北银消费目前正在与一些渠道商和境内外金融机构接触,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给予公司在资本金、风险管理和渠道等方面的更大支持。

  而外资身份的捷信消费则借鉴了母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现成经验,主打POS贷款,类似于中银消费的第一大类产品,即涵盖教育、装修、旅游等领域的商户消费贷款。

  据了解,目前捷信消费的业务中有一大块是农民工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贷款利率也相对更高。截至2011年11月30日,捷信消费已发放贷款1.2亿元人民币。

  “烦恼”求解

  然而,不是每一项产品的最终实践都与设计初衷相吻合。

  一位中银消费的客户经理就对本报记者坦言:婚庆类消费贷款的市场开拓难度较大。

  “婚庆贷属于个人现金贷款,根据不同资质提供不同贷款额度,贷款人可以在中银消费的特约婚庆类商户消费,包括婚宴酒店、婚纱摄影、珠宝店、婚庆公司、蜜月旅行等,”这位客户经理说,“我们起初认为,年轻人通过贷款来独立完成婚礼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实践结果却相差甚远。“一方面,绝大部分结婚事宜由双方老人操办,年轻人主动权不大,而且很多女方父母并不接受男方贷款结婚。”上述客户经理继续说,“另一方面,婚庆市场参差不齐的程度超过预期,尤其婚庆中介的供应商渠道、价格等变化极大,这给我们的风险控制带来很大挑战。”

  “消费者和商户善用消费金融手段的意识不高,这是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最大困局。”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精锐教育上海大区总经理朱亚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底,精锐教育刚刚与中银消费达成合作,目前在沪上5所校区进行试点。“计划今年一季度在全市40多所校区中全面展开。”

  “我们希望,消费金融公司能与我们在南京、杭州、苏州等地新设的教学中心合作。”上述英语培训机构负责人则提出。不过,根据银监会《试点办法》,“未经银监会批准,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在注册地所在行政区域之外开展业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