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我国企业转型面临的新形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04:57 来源: 经济日报

  编者按:近日,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一形势,我国企业应如何抓住机遇、开拓前进,实现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本文中将进行深入解答。

  一

  2012年,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首先,从全球看,2012年乃至未来几年,国际经济都将可能处于增长乏力、摩擦加剧和复杂多变的阶段。自2011年第2季度以来,原本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的全球经济又出现大的波折。因消费不振和住宅投资增长趋缓,美国经济复苏放缓趋势明显;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向核心国家法、德蔓延,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向实体经济冲击的风险突现;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长减速风险上升;投资者信心缺乏,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安;特别是2012年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是大选年,经济周期、政治周期与地区动荡三者叠加,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2年全球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而且由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增长将继续萎缩,预计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仅为5.8%。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一些国家已开始出台形式多样的贸易保护措施以保护本国的市场和就业,同时也存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将内部的矛盾和压力转嫁于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可能。可以预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贸易保护与投资贸易摩擦将可能成为国际市场的常态,这无疑会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难以回避的严峻现实。

  其次,从国内看,企业可能面临市场、成本与价格、节能减排、产能过剩等多方面的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做的重点研究课题表明,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开始进入了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的转换期,预计“十二五”时期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向年均9%或更低些过渡,“十三五”时期将可能降为7%左右。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来看,今年企业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具体表现在:一是能源、资源及其大宗商品高位震荡,原材料价格上涨;二是劳动力长期的低工资水平和人口红利减弱导致劳动力成本补偿性上升,用地紧张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导致土地成本高企;三是物价上涨的内外压力交织和融资难、融资成本提高,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更趋紧张;四是我国经济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速下滑带来的部分产能过剩、企业亏损风险加剧。

  二

  面对异常严峻的外部环境,广大企业家既要有心理准备,也要有现实行动;既要认清形势,也不必消极悲观。只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内外压力交织下积极推进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转变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把以扩大最终消费为重点的内需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反映了我们必须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所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在我国城镇化率47.5%的基础上再提高4个点的目标,其中就蕴含着巨大的内需增长空间。

  同时,中国仍是一个令全世界都瞩目的巨大市场。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居民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升级态势,从满足基本需求型向改善生活品质转变,其发展趋势有3点值得关注:一是一部分二三线城市消费市场的迅速崛起,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纷纷抢占二三线城市。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从分地区的消费额来看,增速在20%以上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二是高端消费市场的爆发,除住房和汽车消费外,奢侈品销售增长迅猛。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高档手提包、手表、鞋类和服装等奢侈品的世界最大消费市场。三是新型业态的出现有望进一步拉动消费。近几年,奥特莱斯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已经具备高速发展的基础,有望成为零售公司增长的新源泉。因此,在外需不足且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内需市场其实大有可为。因此,广大企业要切实做好扩大内需这篇文章,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要脚踏实地发展实体经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说到底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过度金融化、杠杆化,导致金融和实业“两张皮”。发达经济体迟迟走不出危机,也是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利润率高幅攀升,严重损伤了企业家从事实业的信心和动力。去年,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相继爆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老板欠债“跑路”的事件,表面上看是金融问题,实质上是经济结构问题。多年来,实体经济低利润化趋势明显,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等行业,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趋紧,这种资金链趋紧以致断裂的局面出现是必然的。由此可见,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一基础,脚踏实地做好主业,才是根本。过去30多年我国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实业特别是制造业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德国受冲击较小,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国始终注重制造业。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国家提出了“重回制造业”、“再工业化”等口号,这一动向值得注意。因此,我国经济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金融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崇尚实体经济发展。

  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每一次重大危机在对现行经济体制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又无不孕育着新的体制、机制变革和新的技术革命,也预示着国际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当前,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着力点。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光靠做世界工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新技术、具有核心竞争力、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必须要有一大批具备创新精神、热情和责任的企业家。广大企业家们一定要克服困难,依靠创新,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如日本,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技术革命方面,提出了产业和文化相结合、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理念,并在产品和人性相结合方面呈现出突出的特点,而我国还停留在产品的技术革命创新阶段。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三

  为支持企业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并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努力深化改革,加快转变职能,将政府职能真正落实到改善宏观调控、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注重公共服务等方面。

  第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和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新形势尚不适应。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坚定不移地深化经济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以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健全和完善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要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大前提下,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及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金融、税收和产业政策。要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导向,为企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空间。

  第二,合理配置资源,营造各类企业公平发展的环境。要进一步深化国企和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国企的分类管理,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抓好贯彻落实国务院已经颁布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真清理市场准入和前置审批,建立有效的涉企收费维权机制,逐步推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减税政策,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草根金融”。要加强和完善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共同营造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真正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相互合作。

  第三,积极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企业发展。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责,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建立健全法制、透明、公正、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树立诚信形象,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