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裁员、降薪、末位淘汰和只出不进 券商的过冬四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7 00:3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域;陈静 2012-03-17 00:31:53  

  他们是资本市场沉浮的弄潮一族,他们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写字楼,薪酬丰厚,头戴光环,但是这一切,也许转眼即逝。

  “这真是躺着也中枪。”进入阳春3月,但深圳的天气阴晴不定,于国外某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的王悦(应采访者要求化名)对本报记者形容自己被裁员“非常突然”。而半年前,王才走出校门,进入中投证券。

  同城的另一家券商,也在挥舞起裁员的手术刀,近日,平安证券开始大力精简研究所,将30个细分研究领域精简为16个,“避开了2008年研究所裁员的第一波,却躲不过2012年的第二波。”一位所研究领域被精简的研究员对记者感慨,至今,平安证券对其是调是裁仍无说法。

  股市走熊后,券商经纪部门交易惨淡;而资产管理、自营部门屡屡踩中“地雷”;投行部门的IPO项目则出现小型化、分散化、民营化的趋势,这些都给券商带来巨大的盈利压力。牛市思维下精选而来的人才,熊市反而成了最大的累赘。

  过冬四招

  “牛市大扩张,熊市大裁员”在轮回的宿命里,身处熊市的券商在2012年注定不平静。

  春节后上班不久,中投证券经纪业务总部的李文(应采访者要求化名)就在MSN上接到同学的闪屏:“听说了么,广发证券实行末位淘汰,我们都认识的一个被淘汰了。”这个消息让李文有点吃惊,在他看来,他同学所提及的人业务能力并不差。

  在熊市里,末位淘汰正是一把堂而皇之的裁员利器。

  对于这意味着裁员,广发证券人士矢口否认,“这是经营管理上的考虑,证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既有高薪挖角,当然也有末位淘汰。挖角、淘汰是每个企业运行中都会遇到的环节。这并不意味着广发证券支付不了成本活不下去,该投入与扩张的地方仍然在做。”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广发证券正面临着业绩下滑的巨大压力。广发证券2011年的业绩快报公告中,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其中营业收入下滑41%,净利润下滑48%。

  尽管李文所在中投证券还没提到裁员,但他也在考虑,2011年的奖金是肯定没有的,而且新领导过来正在推行改革,那么公司也有可能实行末位淘汰。

  中投证券也没能避免业绩下滑的命运。

  中投证券2011年未经审计的报表显示,中投证券2011年营业收入为23.77亿,同比下降41.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8亿,相比上年14.3亿的净利润,缩水了55.47%。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因为经纪业务收入大幅下滑,从2011年的27.5亿,直线下滑到16.3亿,降幅达40.7%。

  为此,经纪业务也成为中投证券改革的重心。2011年10月,中投证券宣布营业部改革方案。据了解,中投证券选择能发挥每个营业部主观能动性的国信证券“大营业部”为改革模式。改革后营业部负责人将具有自主经营权和独立的人事权,公司总部由原审批管理为主,转变为监督检查、考核评估、总结改进为主。营业部负责人和员工可根据自己的贡献计算出自己的收入。经纪业务改革首选东部沿海地区的31家营业部做试点。

  “裁员可能是领导改革的第二步。”毕业半年就失业,对于一帆风顺的王悦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打击,“至今没告诉家里人。”

  降薪也是券商过冬的常见动作。

  2012年3月1日,东北证券披露券商业内第一份年报,公司年度总报酬1984万元,比2010年同期2521万元减少537万元,前三名董事报酬总额为310万元,比2010年671万元减少360万元,薪酬降幅高达54%。前三名高管报酬总额为684万元,比2010年同期810万元下降126万元。

  2011年底,东北证券因重庆啤酒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东北证券资产管理团队深陷其中,重庆啤酒股价从停牌前的81元跌到今年1月10日只有26.2元,这一个多月时间里,东北证券资管的四只产品因重啤暴跌而大幅亏损。产品的四季报显示,东北证券1号、2号、3号和融通一期分别亏损1317万元、6297万元、2.8亿元和2845万元,合计亏损3.85亿元。

  有券商人士表示,东北证券多项收益亮红灯,2011年整体业绩也是亏损,除了市场的影响,公司高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降薪算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形式。

  券商在做着常规动作的同时,也已经冻结了增员计划。身处北京的中原证券某营业部的员工就感受到行业寒意,他说,营业部人员最多时候是50多人,现在只有20多人,“不招新人,因为没活干。”

  激进派很受伤

  大扩张到大收缩就在一年之间。

  2012年2月10日,中金公司突然宣布投行部门裁员30多人。 其中北京团队影响最大,香港一些员工也被裁。有中金公司人士表示,裁员来得挺突然,此前毫无征兆。但中金公司辩称,这是“末位淘汰”机制的作用,一些员工因为不能达到考核指标而被淘汰,今年与往年并无大的不同。

  来自中国货币网的数据显示,中金公司2011年总承销金额319.18亿元,较2010年的1097.4亿元缩水超过七成。公司去年IPO主承销项目仅有新华保险(601336.SH)和凤凰传媒(601928.SH)两单。在2011年券商承销收入排名中,中金公司仅以2.19亿元排在第23位。近日证监会首次公布的515家IPO申报企业中,中金公司保荐项目数量依然没有进入前十家之列。

  对于中金来说,2011年投行市场份额大幅下滑已是事实。而中金公司在投行大项目制优势渐失的背景下,增设营业网点,扩展海外业务,大力建设财富管理、PE等新业务部门,力求摆脱大投行的业务模式,转身综合型券商。

  但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如成本大幅增加,管理困难亦不可避免地掣肘中金公司的扩张步伐。

  记者获知,中金公司现在的人员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多人,其中投行部就超过320人。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分析师数量上,中金公司排名第一,分析师总共82名,紧接其后是华泰联合拥有75名分析师,国信证券和中信证券分别有74名分析师。

  猛增的成本让中金有些吃不消。 中金公司2009年和2010年年报显示,其业务及管理费用分别高达35亿和41亿元。2011年,中金已经把成本压缩到28亿元,但由于业绩下滑严重,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几乎被高昂的成本完全吃空。

  “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裁员和调整已是必然。” 有投行人士认为:“中金习惯倾尽全力服务大型国企,但中小企业风险更大,操作模式相对灵活,比较南方券商早已经开始多年的市场化野蛮路径,中金的投行人员结构已经不符合目前的市场状况。”

  龙头券商中,2011年选股连连失策的中信证券自营部也是断臂求生,大幅裁员。

  作为国内第一大券商,中信证券这次的人士震荡与中信证券自身的战略错误有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11年上半年,中信证券错判了市场行情,在每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扩张,自营部门因亏损得比较厉害,所以压缩规模更大。“中信此次的人员调整是对该公司今年年初大规模扩招的修正。”

  实际上,中信证券2011年第四季度起大幅压缩了A股投资品种的比例。业务量的减少,意味着中信证券实际上那时起就已在对自营部门员工实施“变相裁员”。

  “裁员可以算是行业特色”。上海某券商研究员表示,在熊市中,裁员潮在证券业内非常普遍,“ 牛市中扩张得越快,而业绩跟不上,碰到熊市裁员就更猛。”

  转型路有多长?

  无一例外,任何一家裁员的券商都提到“转型”。

  各家券商都在谈论“转型”,有的谈业务转型,有的谈产品转型,有的谈人才转型,也有的谈机制转型。可以说,转型将是伴随券商渡过漫漫熊市的一个主要信条。

  2012年3月16日,中信证券公告曰,公司已召开董事会通过了设立另类投资业务线的议案,将开展境内、外另类投资业务。另类投资指利用市场的非有效性,运用套利、市场中性、股票多空、全球宏观等对冲基金交易策略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方式,具有绝对收益、风险敞口低、与市场相关性低的特点。

  中信证券的另类投资业务线在设立初期只管理公司自有资金,完成业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完成相应的人才储备和产品开发。在业务逐渐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另类投资业务线将逐步开展面向第三方客户的资本中介业务以及另类投资管理业务。

  事实上,这只是中信证券转型的其中一步,早在2011年底中信证券高层与媒体的见面会上,其董事长王东明和总经理程博明分别提出了中信证券的转型方向和新的业务重点。王东明指出,“中信证券将向资本中介型的券商转型,在将来更多扮演市场组织者、流动性提供者、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和销售商、 交易对手方、财富管理者等多重角色”。程博明则补充,资本中介型的融资融券、固定收益、PE、IT等部门将是2012年发展的重点。

  业界对于中信证券的转型也寄予厚望。招商证券证券信托行业研究员洪锦屏就认为,“中信证券在超前进行业务转型和战略布局后,大幅降低了收入的波动性,在全行业负增长,而公司同比不再并表中信建投的情况下仍能实现净利润13%的增长,可谓转型战略成功的初步验证。”

  上海老牌券商也开始行动,国泰君安、申银万国、海通证券三家券商相继在2011年公开招聘高管,将券商内部整合治理转向市场化,通过人事变革、调整激励体系来实现各自的华丽转身。

  券商的转型也伴随着内部资源的集中倾斜:缩减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将资金及人员集中投向业务部门成为券商共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券商开始采用针对业务人员的业绩联动型报酬体制,形成业绩挂钩市场周期的调节弹性。“市场化激励机制已建立起来,同时权责明确。”一位正在经历转型的券商人士感慨,“能者上,不能者下,对公司每个人而言,压力也大,机遇也大。”

  “熊市之下裁员可以节流,减少开支,但并不能解决长期问题。”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多位券业内人士表示:“抵抗寒冬最终的解决之道还是开源,靠业务创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