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没有模式,却是第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7 04:31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黄杰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京师之侧,枕河濒海。没有模式,却是第一。”这一描述或许不是天津市的全貌,但却是经济总量已于2010年就全面超过上海浦东的天津滨海新区的真实写照。

  “我本身就是个苦孩子,我的责任就是恪尽守职,做好工作,老老实实为百姓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月10日下午,在回答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提问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市委书记张高丽极度低调地表示,不存在外界传闻的“天津发展模式”,这种提法也不合适。

  与坦陈没有发展模式相比,天津市一组组真实的数据却在宣示,以滨海新区为最大引擎和突破口,天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正在成为现实。

  数字说话

  张高丽在天津代表团开放活动中,用GDP、财政收入等一系列数字,来说明天津近年的迅速发展。张高丽说:“还得用很多的数字来说明天津的发展,是又好又快,是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发展的是高端高质高尖的产业,我们淘汰了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

  刚刚过去的2011年,天津市以16.4%的经济增速,与重庆市并列全国第一。从GDP总量看,天津与重庆两大直辖市,也于2011年双双迈入万亿元俱乐部。

  但天津总面积只有1.19万平方公里,而重庆总面积有8.24万平方公里之众。故此,经济界对天津的评价,一贯以装备、汽车制造业和重工业强来描述。

  但事实上,2011年的天津崛起,更多来自于滨海新区持续发力。当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6.9亿元,同比增长23.8%。而这一数据,对整个天津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告诉媒体的另外四组数据则诠释了天津高速增长的目的、动力与方向。

  他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按照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的工作基调,天津市积极行动,一是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组织4000名干部,600多个服务工作组,到基层、企业去搞服务、办实事。做到和企业同心同德、心连心。

  二是出台了含金量非常高的25条政策措施。包括资产结构调整、扩大企业融资、为项目建设解决难题、为小危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三是坚持抓大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靠实体经济来支撑天津经济的发展。年后推出了260多个大项目,现有1440多项大项目、22000亿元的投资。

  四是更加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每年推出20项民生工程。此外,改善民生要与发展经济找到结合点,今年将扩大1000万平方米的住房建设,主要解决教师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及市外小城镇农民住房。

  “无论数字,还是发展成果,都要为改善民生、积极稳妥落实中央政策服务。”黄兴国说,万事民生为本,而“就业是民生之首,要高度重视就业。”他说,“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新增就业181万人,去年一年就增加了17万人。

  滨海引擎

  作为让诸多省市区纷纷效仿进而“自费闹革命”的唯一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胎动于1994年,当年也仅限于天津市人大通过决议,决定“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

  “自费闹革命”12年后的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第一次系统明确滨海新区城市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眼下拥有153公里海岸线的滨海新区,面积已占整个天津市的近1/5,达到了2270平方公里,相当于浦东新区、两江新区的近2倍。

  但在受访过程中,黄兴国一再强调跟上海浦东相比,滨海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还要继续“低调、谦虚、闷着头干”;可一提到今年的经济情况,黄又显得信心倍增。他说,“估计一季度,滨海新区实现15%的经济增长没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滨海新区区委常委、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何树山接受本报采访时,则再次强调滨海新区期待仍然成为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愿望。

  何树山说,“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实现了改革和发展两不误,“我们不但进行了重大行政体制的改革,撤销了三个区,成立了滨海新区统一、高效、精简的组织架构。还确定滨海新区要在‘十二五’期间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改造和升级转变发展方式”。

  他介绍,天津市政府希望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发展的新引擎,换个角度,滨海新区借助国务院授予的“先行先试”的权力,也有能力当好排头兵和新引擎。

  要素云集

  数字改善民生,引擎启动未来,但源源不断的生产要素和金融创新手段,能否在天津形成汇聚效应?

  改革开放30年,天津在股票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乃至金融创新方面,都堪称屡败屡战。包括呼吁已久的场外交易市场设立,也“只闻楼梯响”。

  黄兴国并不讳言天津在金融创新方面立志已久。他指出,以发展融资租赁和要素市场建设为抓手,天津正在探索一条新型金融创新之路。

  国内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设立在滨海新区。黄兴国介绍,天津目前已有融资租赁法人机构56家,累计完成176架飞机和301艘船舶的租赁业务。2011年底,天津融资租赁合同余额已经超过2200亿元,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融资租赁业的集聚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工银租赁等一批龙头租赁企业给天津带来的还不仅仅是金融创新,也涉及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黄兴国说,“厂房由租赁公司建好,设备由租赁公司安装好,连电脑等办公用品也由租赁公司来准备。你只需要拎着手提包,带着工作人员就可以入驻。”他说,这一创新被视为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目前看,已经获得租赁公司、银行和广大企业主的普遍认可。

  黄兴国介绍说,事实上,在天津设立的第一家空客组装线的工厂、设备都是由租赁公司做好的。他表示,“今后,电动汽车、消防设备甚至是公交车,我们也将朝着利用租赁业务的方向来发展。”通过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天津市的金融环境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融资租赁解决了企业所需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天津市也在下大气力解决生产物资、股权交易等基本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

  “以渤海商品交易所、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天津交易所等一批核心交易所为龙头,天津建立起了非常可观、充沛的生产要素市场。同时,通过建设金融资产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等10多个交易平台,天津市去年此类市场交易额高达2.6万亿元。”在黄兴国看来,国家发文要求整顿意在防范行业风险,是一件好事。本来,天津在发展此类交易所过程中,强调最多的就是风险管理,这一发展方向与国家的整顿精神是完全吻合的。

  他表示,不否认部分交易所发展过快,但总体看,正是因为有了诸多要素密集的创新交易平台的建设,天津市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才得以加速前进。

  黄兴国表示,天津市开展金融创新的大方向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高度认可,未来,市政府将进一步凸显金融创新根植于实体经济土壤的要求,让要素市场帮助天津早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