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0:57 来源: 国家发改委网站2011年,我国船舶工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船成交大幅下降,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落态势,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三大指标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7665万载重吨(数据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下同),同比增长16.9%;新承接船舶订单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499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5%。按载重吨计,三大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52.2%、43.3%。
(二)工业产值增速放缓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75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完工出口船62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完成出口交货值3196亿元,同比增长13.4%。
(三)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201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21亿元,同比增长24.9%;实现利润总额481亿元,同比增长25.5%。
二、主要特点
(一)造船总量再创新高,骨干企业优势凸显
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首次超过七千万吨,达到7665万载重吨,创历史最高水平。骨干造船企业凭借技术、管理先进的优势,造船完工量再上新台阶,上海外高桥造船完工突破800万载重吨,大连船舶重工完工超过600万载重吨。全国造船产量超过100万载重吨的企业达到了22家,比2010年增加了3家,前10家企业造船完工量3654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47.7%。
(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细分市场找准定位
2011年,船舶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调结构、转方式步伐明显加快。一是新产品开发加快,陆续承接、交付了系列高端新船型,如沪东中华承接4艘17.2万方液化天然气(LNG)船、 4+2艘万箱集装箱船。二是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势头良好,开发、交付和承接了一批先进产品。如上海外高桥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我国首座完全自主设计的300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上海船厂建造的首艘最新一代三维地震物探船等。据统计,2011年我国主要船舶企业承接海工装备订单近50亿美元(未含海工辅助船和工作船),约占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的10%;三是国内呈现出一批产品定位得当、细分市场准确、特色化发展的中型造船企业,如广船国际的成品油、化学品船,黄海造船厂的客滚船在船舶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四是为规避周期性行业风险,一些船舶企业更加重视多元化发展,在风电安装、煤矿机械、铁路车辆、地铁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等非船业务方面扩大了市场份额。
(三)科研开发进展顺利,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高技术船舶研发设计取得突破,成效显著。沪东中华自主研发了4型LNG船,其中采用低速柴油机加再液化装置推进的17.2万立方米LNG船获得了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LNG项目的4艘实船国际订单,实现了我国LNG船出口零的突破。中船集团所属造船企业和研究所还完成了一批万箱船、工程船、特种船的设计开发,技术储备明显增强。3000英尺钻井船、16缆物探船等新型海工装备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蛟龙”号深海载人潜器成功完成5000米级海试;新一代自主品牌6CS21/32船用中速柴油机研发成功,并取得了中国船级社的证书,正式推向市场;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下水;自主研发的大型转叶式舵机通过中国船级社检验;国内最大的海洋平台起重机研制成功。
一批民营造船企业也加大了研发投入,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产品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四)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2011年,一批企业抓住机遇,加快兼并重组,加大“走出去”力度,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如江南造船和长兴重工顺利整合、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集团、中国南车与广西玉柴强强“联姻”成立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还通过收购海外品牌企业、设计公司等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如潍柴集团收购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法拉帝;中交股份收购海工设计公司F&G;一批民营企业也纷纷走出去,收购了一批国际知名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公司。同时,一些不适应船舶市场发展的中小船舶企业已开始逐渐退出船舶市场。
(五)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骨干船舶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密切与船东联系,推进战略合作,在市场低迷中寻找商机,取得了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接单的局部突破;认真梳理手持订单、分析各种潜在风险,不断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减少了船市低迷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保证了大部分手持订单按期交付。
面对船价下滑,成本上升,船舶企业狠抓管理,降本增效。通过建立成本倒逼机制,深入开展成本比对,分析重点差异,不断加以改进。通过全面加强财务资金和内控管理,规范企业负债管理、切实加强汇率风险防范,强化资金集中运营,提升了风险控制能力。通过造船精细化管理,狠抓生产经营关键指标,与日、韩造船企业进行全面对标,推进流程再造、优化用工管理、精细生产组织,努力挖掘潜力,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