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利比亚战争一周年 分析称西方国家是唯一赢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1: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利比亚战争是继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由西方国家主导发动的最新一场局部战争。与前几场局部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在西方国家介入程度、军事打击模式、战争进程、战后局势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时值利比亚战争发动一周年之际,利比亚国内局势并未像人们想象地那样乐观。3月6日,利比亚班加西及周边地区城市委员会甚至通过决议,宣布利东部昔兰尼加地区实行自治,紧接着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便爆发了大规模游行反对东部宣布自治,利比亚各派势力的内斗呈白热化趋势。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现代战争“军事服务于政治”的特征则更加明显,从利比亚目前的现状来回望利比亚战争,对其所表现出的新内容和新特点进行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更好地应对国际安全形势变化,从而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保卫国家安全稳定筑牢国防基石。

  战局呈现明显三个阶段

  自2011年3月19日开始,利比亚战争一直打到了当年10月底,期间前政府军、时为反政府武装的执政当局军队和北约军队三股力量相互交织、消长不一,导致战局反复不定,呈现出明显的三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利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力量对比悬殊,内战呈“西攻东守”之势

  自2011年2月15日开始,利比亚东部的班加西、贝达等城市相继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执政42年的领导人卡扎菲下台,并与警察发生冲突。卡扎菲政府随即开始了针对违法者的“逮捕行动”,并称“决不容忍任何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内战就此爆发。2月27日,利比亚反对派在东部重镇班加西宣布组建成立由民主化支持者、利比亚王室后人、部落领袖和宗教极端主义者构成的“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但由于该联盟武器装备落后,组织较为松散,内部各方利益仍处于协调状态,战斗力十分低下。虽然反政府武装曾一度控制了的黎波里附近的扎维耶地区,但政府军稍加反击,便呈节节败退之势。西方列强的停火警告并未能阻止政府军对反政府军的进攻,3月13日,继收复西部城市扎维耶以及东部的贾瓦德、拉斯拉努夫、布雷加等城市后,政府军开始向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及其他东部城市推进。卡扎菲之子赛义夫3月16日宣称,48小时内解决班加西的战斗。3月17日,政府军在坦克和大炮的猛烈攻击下包围了反政府武装大本营班加西,反政府武装危在旦夕。

  第二阶段: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政府军,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形成僵持

  3月19日,以执行联合国1973号决议为借口,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军发动了“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法国战机率先空袭利比亚,在反政府军东部据点班加西附近摧毁了政府军至少14辆坦克和20辆装甲车,解了班加西之急。随后,美、英联军对利比亚政府军的早期预警雷达、地对空导弹发射器、固定与移动高射炮基地和通信站等主要军事目标进行了攻击,并袭击了与反对派武装交战的地面部队。3月23日,得到重整的反政府武装宣布在班加西成立“利比亚过渡政府”,取代之前的“临时全国委员会”。3月31日,美国将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北约,军事行动代号改为“联合保护者”,继续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军事打击。北约联军连续的空袭,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政府军的进攻势头,但由于政府军及时改变战术,其作战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被削弱。此时,反政府武装虽得到联军的装备支援,但战斗力仍然孱弱,双方进入拉锯争夺过程。相互胶着的状态一直持续到6月,据统计,北约已出动飞机1万架次,摧毁了政府军大约1800个目标。期间,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在东部城镇艾季达比耶、沿海城市米苏拉塔、石油重镇布雷加、拜尼沃利德等城镇进行了反复争夺,僵持不下。

  第三阶段:北约军事打击手段不断升级,战事朝利于反政府武装方向发展

  进入6月下旬,北约升级了军事打击手段,使政府军的伤亡不断上升,战争态势向有利于反政府武装的方向发展。为“更精准地打击地面目标”,北约开始为战机加装钻地弹“掩体毁灭者”,并使用对地攻击效果更好的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有效提高了对卡扎菲部队军用车辆、军事设施和地面部队的打击效率。此外,为提高反政府武装的作战能力,北约派军事顾问帮助其训练士兵,提供作战指导,传递战场实时情报,将反对派手中有限的火力又快又准地集中在敌方阵地。美国“掠食者”无人机不仅为反对派进攻之路“清障”,还不间断提供周围地形地貌信息。北约打击手段的不断升级,加剧了卡扎菲政权的瓦解速度,利比亚政府军大量高级军官集体“出走”、“变节”,不少士兵投靠反政府武装,成为反政府武装的主力。利比亚形势迅速发生了变化,反政府武装由守转攻,政府军开始节节败退。8月16日,反对派武装完成对首都的黎波里的包围,并于28日完全占领该城,标志着政府军败局已定。随着卡扎菲及其五子穆坦塞姆在逃离苏尔特时被抓获击毙,“全国过渡委员会”于10月23日宣告利比亚全国解放,战争结束。(郭海清 王卫峰)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利益争夺主导战争全程

  利比亚战争发生一年来,人们一直在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从利比亚的现状往回看,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本质及发生原因,因此,就不难得出这场战争与什么有关。

  部族利益之争是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

  利比亚内战的爆发有卡扎菲统治过于专制和严苛的因素,有中东地区掀起的抗议浪潮因素,但根本因素是国家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部族间分配的不平衡。

  利比亚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大小部落有几百个,其中较大的有6个。利比亚人普遍重视自己的部族身份,一定程度上该国仍是个部族国家。1969年卡扎菲军事政变成功后,将利比亚的政治中心整个向西迁移,重新定都在的黎波里。在政治权力分配问题上,卡扎菲对不同部落亲疏有别,将同部族的亲信提拔到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安全岗位和决策主管的位置,使得国内绝大部分武装部队控制在卡扎菲自己部落的手里。在社会利益分配问题上,卡扎菲偏袒首都和周围地区的部落,所实施的经济政策导致利比亚东部地区弱势明显,部族之间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因为上述原因,东部部落曾在1993年10月和2006年举行过大规模抗议,这次也是位于班加西的东部部落率先行动。利比亚境内6个大部落中的4个因为同样的原因投入到反对派阵营当中。当年是代表西部部族的卡扎菲政权,取代代表东部利益的伊德里斯王朝,这次则是代表东部部落的“全国过渡委员会”重新夺取政权。从根本上说,这不过是一些部族代替另一些部族进行统治。自去年10月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布全国解放以来,部族争斗仍未停止,部族之间仍经常因争夺地盘爆发武装冲突,这进一步验证了部族利益之争是内战爆发的罪魁祸首。

  利益难平衡是战争进程缓慢直接原因

  海湾战争持续42天,科索沃战争持续78天,伊拉克战争从爆发到大规模战事结束大约为35天,而利比亚战争自2011年3月19日开始,一直到10月31日,北约才宣布军事行动结束,战争持续时间为6个多月。利比亚政府军的军事实力远不及萨达姆和南联盟的部队,而此次战争持续时间却最长,究其原因,是北约内部在利比亚战争问题上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没有达成一致意愿。美国由于持续的战争伤痛、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民众的反对,对利比亚军事行动较为低调。法国想借利比亚战争重塑大国形象,收回其势力范围,保护法国在利比亚的利益,萨科齐更想借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故军事行动较为积极。德国、波兰等国在利比亚没有更多的国家利益,更不想为美英法实现自身目的去“埋单”,不愿参与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

  北约之间的“神散”直接表现为军事行动的“形散”。首先,在是否对利比亚动武问题上,成员国分歧严重,导致北约闭门会议整整开了3天。其次,在军事行动指挥权问题上,军事打击开始后,法国、英国和美国一直是各自指挥自己的部队。对于一场联军行动,三国甚至给出不同的行动代号。美国将行动称为“奥德赛黎明”,法国以一种叫做“哈马坦”的北非沙漠热风命名,英国则称之为“Ellamy行动”。军事行动不过几日,西方主要参战国就陷入关于行动指挥权的争执,法国国防部宣称军事行动只是由美国“协调”,而非指挥。世界霸权国家美国与地区霸权国家英法产生了分歧,美国于3月31日向北约移交了指挥权,并在4月2日退出了对利比亚的空袭。第三,在支持升级军事打击力度上,北约接替军事行动指挥权后,虽继续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打击,但由于美国的退出,联军缺少打击地面移动目标的武器,打击效率明显下降。英法两国主张其他盟邦增派战斗机加大空袭力度,但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北约28个成员国中只有6国在执行空袭打击行动,其他派兵参与行动的国家均对参与程度进行了限制,有些只执行巡逻任务。西班牙、荷兰、德国和意大利并没有增加武器装备或增兵。美国也将其A-10攻击机撤出了利比亚战场,而这种能够低空飞行的战斗机被法国认为是打击卡扎菲装甲部队的最佳机型。法国和英国外长公开指责北约“做得不够”,并要求美国战机重新执行轰炸卡扎菲地面部队的任务。北约之间分歧的背后是各自的利益权衡,表现出来的是军事打击规模有限、效率不高,导致的结果是使利比亚战争陷入僵局,进程缓慢。

  西方列强是利比亚战争唯一赢家

  西方列强发动的每一次战争都是打着正义的大旗,此次战争也不例外。“奥德赛黎明”、“联合保护者”军事行动目的是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但战争事实再一次证明,“保护责任”说只是幌子而已。

  首先,利比亚人民并不是这场“为了利比亚人民”战争的赢家。因为大量的平民伤亡并非卡扎菲部队的屠杀,而是源于战争本身。战争开始以来,由于北约的轰炸和正反两派的厮杀,该国伤亡人数达2.5万人,70多万人沦为难民,大量基础设施遭破坏,民众生活艰难,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战争的创伤。而且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该国民众迎来一个“民主自由”的新时代,很可能因为以血还血的部族式报复、诸部落间围绕权力分配掀起新的内讧再次面临灾难。其次,过渡政府也不是赢家,或者说是“胜而未赢”。在军事上过渡政府虽战胜了卡扎菲的政府军,但由于战争使该国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解决这些问题远比夺取政权更加艰难。而且,“全国过渡委员会”既没有得到全国范围内的认可,自身也面临着分裂的危险——反对派武装指挥官尤尼斯在班加西被暗杀就暴露出了反对派内部的暗斗。2011年11月22日成立过渡政府后,南部费赞地区的势力抱怨被边缘化,东部则有人抗议新政府是西部人的政府,一些部落拒绝承认新政府,因此,处理不好将会再次出现内战。另外,如何应对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要挟,摆脱“棋子”状态,还有很多难关要过。所以说,西方列强才是唯一赢家。美国又一次以零伤亡的代价实现战争目的,英法等国必将会从利比亚令人垂涎的石油资源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中捞取更多好处。(郭海清 王卫峰)

  “温水煮蛙”:军事干预新模式

  与26年前美国空袭利比亚相比,这样一场军事实力上毫无悬念的利比亚战争,却屡屡打成胶着,多国部队的同床异梦、卡扎菲的坚定立场和反政府武装最初的不成熟表现,总能留给旁观者对结局预测的想象空间。而与近几场局部战争相比,这场战争又似乎可以称为“不应持久的持久”、“没有悬念的悬念”。

  我们不禁要问:多国部队本可速决却未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战事延滞,原因何在?答案只有八个字:代价最小、利益最大。

  代价最小

  低代价是联军作战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也是这场小规模战争之所以旷日持久的一个重要原因。追求低代价的直接表现是对战争的非深度介入,这也折射出美英等西方国家对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战事的深刻反思,以及外界舆论和国内民众施加的巨大压力。

  一是联军作战。现代战争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打经济,而联军作战是降低经济投入的有效方法。在利比亚战争中,以美英法为首的多国政府一如既往地采取了这种方法,在祭起“人道主义救援”大旗以掩人耳目的同时,也使战争成本得到了分摊,缓解了经济压力。

  二是低强度介入。从作战指挥看,美国在开战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向北约移交指挥权;从行动方式看,多国部队自始至终都利用远程精确火力和作战飞机进行空中打击、向反政府武装提供武器装备并进行人员培训,特别是没有派出地面部队参战,确保“非接触”作战,以实现“零伤亡”目标,表现出幕后有限介入的低调姿态。即便是远程打击,也是近几场局部战争中规模和强度较低的一次。

  三是打代理人战争。站在幕后操纵战事进程和结局之所以代价小、成本低,是由于这样可以让代理人承担本该由自己进入对方国家所产生的维持和占领费用,当然能够省钱,特别是便于从战争泥潭中脱身。需要指出的是,打代理人战争也是美国的一贯做法,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越南的“代理人战争”只打了几年就导致南越灭亡,阿富汗的“代理人战争”更是制造出美国最危险的敌人。

  利益最大

  传统战争在以能否攻城掠地、消灭对手来衡量胜负的同时,尽管也追求政治利益,但相比之下,现代战争“军事服务于政治”的特征更加明显,甚至为保全政治、经济利益而不惜付出更大的军事代价。换句话说,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着眼的是全局利益或整体利益,而不是单纯追求速战速决。现在看来,美欧诸国尤其是美国“温水煮蛙”、“文火慢炖”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个好处。

  (责任编辑:杨海洋)

  

  一是通过战火主导民意走向。利比亚虽然是北非国家,但与阿拉伯世界有着血肉联系,利比亚人民有95%信奉伊斯兰教。众所周知,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矛盾由来已久,而西方世界又向来崇尚以飞机和导弹解决矛盾,从而导致双方的仇怨越积越深。不难相信,西方国家对这一点是心知肚明。倘若速战速决,从军事实力看固无不可,但结果必然导致利比亚国内局势长期动荡、民怨沸腾,这与西方国家打这场战争的目的背道而驰;倘若久战图之,在进行卡扎菲无法长期承受的空中轰炸和对反政府武装鼎力支持的同时,再辅以外交、舆论、宣传等各个领域的强大攻势,让利比亚人民尤其是卡扎菲政权的支持者在经久不息的战火中,将对西方世界的仇视转化为对现存政府的反感乃至敌视,则不仅可以转嫁矛盾,部分弥补由于扩大战事而带来的道义上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为战后建立利比亚新政府提前做好铺垫,可谓一箭双雕。

  二是通过战争磨炼和检验反政府武装。反政府武装的战斗力一直是联军关注的重要因素。联军作战,旨在通过利比亚国内冲突推翻卡扎菲政权,建立一个以反政府武装为主组成的亲西方政府,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但随着战事进展,反政府武装的表现却让大跌眼镜。随着西方国家军事援助源源不断地到位,并且对反政府武装的军事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利比亚交战双方围绕几座大城市反复进行拉锯战的艰苦磨炼,到了战争中后期,反政府武装开始成熟起来,逐渐能与政府军一较高下。可以说,反政府武装在战争中壮大的漫长过程,是利比亚战争久拖不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通过实战洗礼来检验反政府武装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权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对反政府武装中的人员组成进行判断和评估,也是西方国家的用意所在。(杨功坤 汪洪友)

  战争结局为国际安全埋下隐患

  利比亚战争是打着“执行联合国1973号决议”的旗号开始的,而北约空袭是否已经超出决议的授权,一直饱受外界质疑和争议。正如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恩柯纳·马萨班指出的那样,“安理会1973号决议的通过,是为了保护平民,为人道主义救援提供便利,而不是进行政权更迭或政治暗杀。”但实际上,美欧等国再次“抓住机会”,以保护自由之名,行干预内政之实,再一次用实际行动在国际事务中推行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虽然花样不再新鲜,但对《国际法》的再三践踏,必将为国际安全埋下后患。利比亚战争还同时提醒我们: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没有远离当今世界,而且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卡扎菲曾于9年前一改“反美斗士”的面孔,主动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表现出在政治和经济上竭力与西方合作的低姿态。仅仅在4年前,卡扎菲还曾是法国政府的座上宾,与萨科齐握手言欢,双方达成的价值100亿欧元的交易协议甚至还使眉开眼笑的萨科齐说“这意味着能为法国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法国政府竟然成为打响利比亚战争第一枪的“急先锋”。这一铁的事实迫使有关国家不得不对国家安全进行重新定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曾公开宣称,伊朗不放弃核计划是完全正确的。俄罗斯新总统普京也声称,利比亚战争表明俄大力发展军备和加强国防安全是完全有必要的。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给那些与西方关系不睦的国家和领导人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号:一旦与西方走上对立,或者选择尽快彻底妥协,或者走上另一个极端——唯有研发出自己的“撒手锏”,自身安全才可能得到保障。让人担忧的是,后一种选择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倾向性。如此下去,重返“丛林政治”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卡扎菲曾在冷战期间一度倒向苏联,冷战结束后又倒向西方,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这种左右摇摆的态度本无可厚非。但可悲的是,卡扎菲执掌利比亚政权长达42年之久,坐拥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也不缺少治理国家的铁腕手段,却始终没有建立起足以保障自身安全的强大国防,以至于最终落得孤立无援、坐以待毙。富国与强军是辩证的统一,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利比亚战争再次提醒我们:国富不等于兵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

  写在后面的话

  利比亚战争开创了西方国家军事干预的新模式,其结局也为国际安全埋下重重隐患。眼下如火如荼的叙利亚局势、一触即发的以伊态势和日渐绷紧的朝韩对峙,都受到这场战争或多或少的影响。利比亚战争反映出来的新内容、新特点,及其对国际安全形势的深刻影响,对我们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有颇多启示。

  首先,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刻不能松懈。最近不少外媒针对中国军费增长一事大肆炒作,这些报道统统忽略了中国军费占GDP份额一直处于低位、且多年来军费数额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事实,再度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事实是,中国根本没有威胁到谁,反而总被一些国家不断紧缩的包围圈威胁着。利比亚战争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离不开强大的国防,离不开强有力的现代化军队,必须矢志不移地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继续聚焦于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不断提升军队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

  其次,做好应对复杂国际安全形势的准备。西方国家以安理会决议为借口,超出安理会授权,军事干涉利比亚内政的做法,再一次向世界宣示,西方国家仍然是世界秩序的主导力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对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现有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合理性,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对当前世界热点问题可能引发的复杂局势有所预判,做好应对各类突发危机的充分准备,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应对任何复杂的局面。

  最后,对西方军事打击模式加强对策性研究。近几场局部战争表明,西方的军事打击模式一直在演变,但只是围绕作战对手在打击内容和步骤上有所调整,基本作战套路已经日渐清晰。要加强对西方国家军事打击模式的对策性研究,针对其重视空袭作战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反空袭战法的研究。要重视研发“反隐形飞机、反巡航导弹、反精确制导、反网电攻击”的适用武器装备,同时注重发展远程力量投送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提升应对空中打击的技战水平和战略反制能力,有的放矢地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中国国防报 杨功坤 汪洪友)

  (责任编辑:杨海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