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为什么大家都有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2 01:1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吴丹

  [ “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在增值,只有我们的人生悄悄贬值。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朱德庸的质问,事实上可以概括《大家都有病》的病因出自何处 ]

  去年年底,舞台剧《大家都有病》就已经在北京首演,并由此展开全国数十场巡演,但朱德庸却一次也没到过现场。

  “不敢让朱先生来看,怕对不住人家。”田沁鑫虽被评价为“中国当代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锐导演”,但她坦言,改编朱德庸的漫画难度很大,“以前排戏,我也有没底的时候。但不像这次没底得这么深。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排戏的压力会更大。”田沁鑫认为首演不及格,“还有完善的空间”,但京城媒体还是一片赞誉之声。毕竟,两位在各自领域极具个性锋芒的艺术家合作,总能制造出人们期待的火花。

  3月28日至4月1日,《大家都有病》将登台上海艺海剧院。田沁鑫期望朱德庸能在上海站的演出中有机会到场观摩,看看自己的四格漫画如何在舞台上“活化”。

  魔幻未来都市

  田沁鑫一直说,朱德庸是跟自己气场相投的人。在《大家都有病》的漫画还未面世时,朱德庸就已经跟她聊到书名和大致内容,希望将其搬上舞台。

  大家都有病,这是一个让田沁鑫很感兴趣的命题。“朱先生把未出版的电子版带到北京给我看,我也专程去过台北。”为了深度探讨这个命题下的当今社会状态,两人在北京相聚,又在台北聊天,“一起吃吃喝喝,很快成了好朋友。”光是剧本部分,田沁鑫就写了八个版本。

  朱德庸的书中有两句话令她印象深刻。一句是“亚洲人先是被贫穷毁坏一次,又正在被富裕毁坏一次”,另一句是“这是一个一半人用正确的方式做错误的事情,另一半人以错误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的世界”。正是这两句幽默辛辣又有警示意味的话,让剧中人找到了基本定位。

  朱德庸的原作没有连贯故事,只有一个个熟悉而又令人费解的“病人”形象——他(她)们是相约自杀的三兄弟、人格分裂的男子、刷卡成瘾的购物狂、焦虑的夫妻,以及杀手、应召女郎、保镖、心理医生等各色人物。对经验丰富的田沁鑫来说,难度正在于此,她要在看似散乱的漫画中勾勒出一个故事,又要在故事之外还原漫画的精髓。

  最终,田沁鑫把最典型的病症都设置在一个可悲的小人物马尼(Money的音译)身上。“马尼认为自己有病。他被公司裁员,被女朋友抛弃,信用卡被冻结,又被查出患有重病。所以他选择自杀,这是唯一的、他可以主动做决定的选择。”田沁鑫说,这出戏的荒诞恰在此时发生,想自杀的马尼突然意外身亡,他在死神面前咆哮,为什么要剥夺他最后的主动权。死神平静地告诉他,因为他是第一百万个“顾客”,因此有机会重返人间,体验七种不同人生。

  癫狂、文雅、魔幻,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这个故事的不真实。对田沁鑫来说,这部戏呈现出的是未来都市,而非现代都市,“朱先生的漫画是幽默的,让你会心一笑之后感受到悲悯。你可以躺着看漫画,安静发笑。但剧场不同,你跟很多人在一起,那种感受会放大很多倍。”

  我们都有病

  “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在增值,只有我们的人生悄悄贬值。世界一直往前奔跑,而我们大家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选择‘大家’?”朱德庸的质问,事实上可以概括《大家都有病》的病因出自何处。

  小时候,朱德庸曾是自己笔下的病人。患有自闭症的他无法与人交流,唯一的世界就是绘画。他毫不讳言自己在忙碌的事业高峰期时曾产生自杀念头,走过死亡阴影,他总是强调“慢是治愈病的一种方式”。

  “我也有过轻生念头。”田沁鑫说,对朱德庸笔下的那些抑郁症患者,她十分理解,“对于绝望的人而言,死亡不是恐惧的,而是非常好的解脱。人要是跨过那一步,就过去了,时过境迁,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田沁鑫喜欢跟朱德庸聊天,不仅是因为他的有趣,更因为他身上存有难能可贵的孩子气,就像他笔下的“绝对小孩”。

  “他像孩子一样澄澈,我能从他眼里看到只有儿童才有的光彩和灵性。”她说,哪怕朱德庸在谈论自杀,谈论都市心理隐疾,谈论人性的疯狂、贪婪与欲望,但他从不消极,“他不悲观,而是悲悯,是一种情感和情怀”。

  在整本漫画中,田沁鑫最感触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人潮汹涌的大都市,一个人独自在电线上悠然自得地骑独轮车,底下是密集高楼和喧嚣车流。“一个人被挤到了城市上空的电线上,我看出了一种悲壮。这个人在拥挤都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危空间,也是另一种心力交瘁。这是了不起的都市写照,让人在伤感的同时,也看到活着的一种勇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