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踏访在雪域高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2 05:13 来源: 经济日报

  西藏,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不久前,本报记者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走进藏民家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生活生产。

  不畏风雪送温暖

  一大早从日喀则出发,沿雅鲁藏布江溯流而上,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纳多山,记者中午才赶到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纳当乡。

  纳当乡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4300米,从公路上放眼望去,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被皑皑积雪覆盖。一下车,阵阵寒风袭来,记者赶紧穿上纳当乡党委书记格桑递过来的棉大衣。

  在乡政府,记者遇到了谢通门县副县长薛建荣。今天早晨,他和几位乡干部,顶风冒雪爬上了海拔5840米的尼列村,把饲料、棉被、床垫等送到了全乡最偏远村的受灾困难牧民家里。

  在乡政府稍事休息之后,他又从仓库领了2床棉被、3件大衣和2袋青稞面、5袋饲料,他还要去慰问康巴诺村牧民尼玛普赤一家。

  2月7日至8日的暴风雪几乎席卷整个纳当乡。暴风雪灾害不仅导致大量牲畜死亡,更给牧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困难。

  从2月8日开始,纳当乡组织了包括藏被、棉衣棉裤、饲草等价值4万元的物资,由县乡干部和村干部22人组成9个慰问小组,分赴全乡为77户重灾户牧民上门“拜年”,薛建荣是领队之一,他已记不清楚这些天来自己颠簸在冰雪山路穿梭过多少个来回。

  走在寒风凛冽的路上,半小时后,康巴诺村出现在记者面前。

  在尼玛普赤的藏式房子前,4岁的女儿和小伙伴们在嬉戏。主人尼玛普赤正忙里忙外收拾房子,清扫院坝,尼玛普赤的母亲则在房子里忙着打酥油茶、做奶渣,袅袅炊烟顺着烟囱飘向天空。

  “给我们送的补给太及时了,我们可以热热闹闹过个新年。”尼玛普赤说。薛建荣与几位乡干部将青稞面搬进了院子左侧的房间,再将5袋油饼与麦麸码在院子里一角。

  “终于赶在藏历新年前完成了任务,心里轻松了不少。”回去的路上,薛建荣终于露出了笑容。从口袋里掏出一份名单,薛建荣在纳当乡“尼玛普赤”的名字后面打上了勾。在这份名单上记者看到,谢通门县的150户受灾农牧民,已全部领到了救灾物资……

  藏家小院喜事多

  正午时分,初春的阳光静静地洒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在大学生村官张晓波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格桑次仁的家。

  这是一幢藏式风格的农村小院,墙面由方石砌成,门窗的四周雕有精美的藏式风格装饰。院墙上挂着一块大红牌匾,写着“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作百姓之家”,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

  走进格桑次仁家的小杂货店,只见北面和西面的墙边各摆着两个货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式食品、生活用具,品种丰富。

  今年55岁的格桑次仁是男主人,个头中等,身材清瘦,略显凌乱的头发下面,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见有客人来访,格桑次仁微笑着起身迎客,热情地招呼记者。偌大的藏式客厅里,摆放着盆栽花卉。

  “修建这院落你花了多少钱?”记者问格桑次仁。在张晓波的翻译下,格桑次仁告诉记者:“建这房子花了10万元!”

  “家里现在有3辆车,2辆中巴,主要跑客运,一辆小货车,跑货运,光跑运输一年的收入大概有八九万元,加上小杂货店的收入每年一万元左右,一年的收入能有十多万元。我的3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日子过得可美啦!”格桑次仁把自家的家底和盘托出,脸上写满了幸福和自豪。

  张晓波说,克松居委会有居民868人,年人均纯收入达8390元,家家户户住楼房、穿新衣、吃美食、有存款的幸福愿景图正在徐徐展开。

  “迁”出来的新生活

  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着家家户户,道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太阳能路灯——在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塔定乡久如村,要不是村里留下的一处10多平方米的民房废墟,记者很难想象,这曾是一个几乎被泥石流彻底摧毁的村子。

  2006年,久如村因泥石流灾害从对面海拔3980米的卡木恩重山脚实施整村搬迁。5年过去了,记者随谢通门县安居工程办公室主任才旺达瓦一同走进久如村,看看这里的村民现在过得怎么样。

  记者见到的10多平方米的废墟是村民桑珠曾经的家。如今,他已搬进了一公里外的一栋石木结构、490平方米的藏式楼房。顺着铁制扶梯,记者来到了桑珠家的藏袍制作间。每年冬季农闲时,桑珠的妻子达木拉与儿子拉玛顿珠会在家缝制藏袍。藏历新年后,桑珠领着两个儿子开着自家的翻斗车前往那曲或阿里的工地上打工,同时带上藏床和藏袍就地销售。

  桑珠家的新房造价10万元左右,其中国家补助1.1万元,贴息贷款5万元,其余的则是自己带着两个儿子这些年劳动所得。“靠翻斗车装货每年能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入,再加上卖出去的藏床与藏袍,一年全家收入在9万多元。”桑珠脸上满是自豪。

  “建设新家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前不久,由谢通门县安居工程办公室组织的无记名群众满意度测评,全村56户村民代表齐刷刷地在调查表上填了“满意”。才旺达瓦说,从项目规划、建设到验收,村民们始终都是主体:该建哪些项目、建在哪个地方、如何建,村民们各抒己见,最终汇总成整村搬迁重建的规划。

  实施整村搬迁,村民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政府又配套实施了“八到农家”工程,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起了健身场所……村子越变越漂亮,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村民”变成新“居民”

  在颠簸数小时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金鲁居委会终于跃入了记者眼帘。走进村子,记者看到排列有序的藏式小院,干净整洁的穿村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分列村道两旁。在居委会支部书记拉巴多吉带领下,记者走进强巴卓嘎家。在他家二楼的小库房里,房梁上上挂满了干牛羊肉,青稞、小麦、油菜堆得满满的。

  以前居住在山沟里,强巴卓嘎家的日子经常捉襟见肘。每到过年,家里常常是买了衣服就买不起食物,买了食物就没有像样的衣服穿。而如今,他家衣食无缺,家电齐全。

  金鲁居委会现有187户居民,793人。拉巴多吉介绍说,这里的居民2001年前还分散居住在不通电、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金沟、鲁沟和甲沟3条大山沟里。2001年,国家对农牧民实施扶贫搬迁和新农村建设后,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金鲁居委会利用城郊优势,发展短期育肥、藏家乐等种(养)殖业和旅游产业,全村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2001年,人均年收入仅819元。到2011年,人均年收入高达4977元。”拉巴多吉告诉记者。

  “村民”变成了“居民”,改变的不只是称谓。人畜分离、整修房屋、路面硬化,这些改变不仅让当地农牧民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而且大大增强了群众追求健康、向上、文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性、主动性。金鲁居委会一直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改善环境面貌、社会风气入手,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教育引导群众改陋习、树新风,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离开强巴卓嘎家,记者敲开了“十星级文明户”米玛次仁家的大门。客厅的正中摆放着藏式火炉,上面温着一壶酥油茶,桌子上摆放着糖果和水果。“村里有哪户加了一星,村民们都奔走相告,主动聚在一起为其庆祝。我家现在还是9颗星呢。”村支书拉巴多吉感觉有些惭愧。

  巧编“邦典”奔幸福

  记者走进贡嘎县杰德秀镇居委会,只见各色彩线在扎西旺堆灵巧而有力的手指间变成鲜艳夺目的“邦典”。随行的杰德秀镇居委会主任次仁介绍说,“邦典”,藏语的意思是毛织围裙,是一种五彩的、细横线条的氆氇,藏族已婚妇女喜欢系在腰间当做装饰品,后来渐渐成了藏式围裙的代名词。

  扎西旺堆一边编织“邦典”,一边告诉记者:“我从小学习编织‘邦典’,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这门技艺不但得到了国家的保护,还让我们致了富。我手里的这件‘邦典’要在晚上9点前完成。因为制作工艺比较精细,所以每一件‘邦典’都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工。”

  在杰德秀镇街上,走过一座钢制结构的扶梯,贡嘎县堆氆氇合作组织负责人巴桑把记者迎进屋内。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10多圈“氆氇”,以及10多种“邦典”、帽子等样品。

  1998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巴桑申请了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又把居委会比较贫困、没有工作的人员召集起来,统一教授他们编织“邦典”。之后,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巴桑在杰德秀居委会、斯麦居委会、克西村、果吉村、修吾村联系到120户居民实行订单生产。2008年,巴桑创办了贡嘎县第一个堆氆氇合作组织。

  扎西旺堆正是这120户居民之一。“这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像扎西旺堆这样的藏族青年,在编织‘邦典’与氆氇中找到了自信和所向往的新生活!”巴桑说,杰德秀镇仅小型家庭编织户就达980户。

  这里有条“酸奶带”

  一大早,记者来到那曲县罗玛镇的牧民专业合作社奶制品加工销售点,工作人员已经早早打开店门,等待着牧民送奶。

  今天第一位送奶的是罗玛镇12村的布索多。提样、检验、过秤——44.65公斤牛奶,每公斤32元,1428.8元钱划入了布索多在合作社的账户里。

  “过去,牧民家的牛奶都是自产自销,自己吃不完,除了做成酥油外,没有别的方法处理,只好扔了。”罗玛镇党委书记次旺平措说。

  2005年6月,牧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布罗布在罗玛镇建起了首家牧民专业合作社奶制品加工点——从牧民家收购牛奶,然后制成酥油和酸奶在青藏公路边出售。

  纯天然的制作,独一无二的口味,布罗布的酸奶很快受到过往旅客的青睐,最远卖到了拉萨等地,生意很红火。

  “我们这个点,差不多能辐射周围368户牧民。这些牧民卖给我们牛奶,最多的一家一天能卖50多公斤,最少也有几公斤。”布罗布说。单单出售牦牛奶一项,有的牧民家庭一天就能入账800多元。

  如今,除了布罗布的点外,罗玛镇已建起了13个加工销售点,在青藏公路沿线,“飘”起一条有名的“酸奶带”。“一个加工点一般可以辐射100多户牧民。大的加工点,年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到20万元。”次旺平措说,“我们做过统计,全镇14个村、1511户牧民收入中的70%到80%来自牛奶销售。”

  临近中午,记者来到纳金乡藏热村奶牛养殖小区,这里奶农们正忙着给奶牛投放饲料、清理圈舍。养殖小区现有42户养殖户,养殖良种奶牛329头,采取“分户饲养、利益到户、统一管理”的方式,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种草、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

  以奶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正在成为西藏自治区中部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截至2010年底,那曲县的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已达60家,年产值4300余万元,成为农牧民增收的强劲引擎。

  ① 西藏堆龙德庆县岗德林的花卉大棚里,村民格桑在精心管理。

  ②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金鲁居委会一角。

  ③ 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金鲁居委会强巴卓嘎家,二楼小库房晾满了干牛羊肉。

  ④ 记者在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纳当乡尼列村采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