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着眼做优做强十二五央企重组酝酿机会(附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4 00:5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张冬晴

  众所周知,“央企重组”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A股市场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炒作热点。曾几何时,从沪东重机蜕变而来的超级大牛股中国船舶(600150,收盘价35.33元),再到航空动力(600893,收盘价15.31元)借壳S吉生化、中航电子(600372,收盘价25.87元)借壳ST昌河以及中航精机(002013,收盘价16.98元)获注郑飞公司……“十一五”期间,一连串的央企重组事件铸就了一批又一批“黑马股”。

  白驹过隙。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央企重组仍是当前又一个“五年”里的焦点话题。根据国资委央企“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今后一个时期央企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5家央企控股公司实现了IPO,中国五矿和一汽集团等央企也完成了整体改制,两家综合性电力建设集团重组成立、乐凯集团并入航天科技、中商集团并入诚通集团以及国新公司接收华星集团开始发挥实质性作用……央企改革稳步推进并逐步进入关键时期。

  “在前几年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中央企业通过外延扩张迅速发展壮大;在严峻经济形势下,中央企业则更加注重内涵增长,更加依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来提高发展质量。”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钢向媒体表示。

  那么,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战略转型的大背景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央企“十二五”时期又将迎来哪些值得关注的市场机会呢?

  “十二五”期间央企重组将贴上新标签

  “十二五”着眼于“做优做强”

  “在前几年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中央企业通过外延扩张迅速发展壮大;在严峻经济形势下,中央企业则更加注重内涵增长,更加依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来提高发展质量。”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钢前不久向新华社记者表示。

  自从2010年8月李荣融卸任国资委主任、王勇走马上任以来,过去单纯的央企数量等“硬指标”已经不再是当前央企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央企改革步伐非但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明显加快。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国资委主导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持续推进,6家中央企业控股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中国五矿、一汽集团等中央企业完成整体改制;两家综合性电力建设集团重组成立,乐凯集团并入航天科技,中商集团并入诚通集团,国新公司接收华星集团开始发挥实质性作用……

  早在2010年12月,结合央企改革发展实际,国资委就研究提出了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即:围绕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重点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五大战略”,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资委的战略规划,着力点在于做强做优、提升综合素质和主业核心竞争力上,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看来,央企最大的变化不是规模扩大了多少、多赚了多少钱,布局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质量的提高,更让他印象深刻。

  “有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这一年中央企业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暂缓和退出了不少项目,更多地依靠管理提升和技术创新,更加注重突出主业和做强做优。”彭华岗说。

  据媒体报道,国资委目前正在制定一份“十二五”央企注资规划,电力、军工等行业的相关央企有望通过国资委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获得注资。而央企如开展战略性资源海外收购、整体改制、承担灾后重建等政策性亏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也有望获得国资委注资。

  与此同时,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日前也向媒体透露,目前国资委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进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透露,将采取以下措施发展实体经济:一是加快推进央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扩大建立规范董事会的企业范围,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继续推进央企重组,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国资委已经制定了央企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见和央企 “十二五”转型升级战略实施纲要。三是加大科技创新考核力度;四是加强央企主业管理,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五是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目前国资委已经研究起草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进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

  科研院所或是央企重组重头戏

  “要推进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产业布局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多元化、证券化转变。”2010年12月23日,国资委主任王勇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表示。

  2011年6月,国资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大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着力解决企业科技资源分散、专业交叉重叠和技术重复开发等问题,完善创新链条,实现科技力量的有效协同;积极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创新资源。

  结合目前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国资委主导的央企重组将是一个大范围、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多个行业提升计划。而这个计划实际上是整个经济制度改革的过程,通过实施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布局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多元化、证券化转变已经成为主要目标。

  考虑到科研院所类央企数量多,但缺乏一个产业集团支持,同时又是科技创新优势突出的领域,与目前培育新兴产业有着紧密关系,比较一致的预期是今后科研院所有可能将成为 “十二五”期间央企重组的重点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央企科研院所共7家,下属上市公司7家。从科研院所的整合历史看,主要是合并方式为主,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长沙矿冶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已分别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等。

  但是,考虑到科研院所被并入集团公司并不会对旗下所属上市公司业绩短期内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这种合并方式对所属上市公司也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因此,对于科研院所下属上市公司更应关注其潜在的资产注入预期。

  实际上,今年2月10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与武汉市国资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正式掀开了科研院所资源整合的序幕。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武汉市通信制造业资源整合、完善地方产业链与产业技术升级,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的一流通信产业集团。

  “十一五”期间央企重组催生“黑马”

  三大途径推进央企重组

  众所周知,自2006年开始国资委着手推动央企重组以来,重组已历经多年。其间央企数量已由2003年的196家调整到2010年末的117家,甚至还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调整到100家的“硬指标”。

  实际上,从最初着手解决央企整体存在产业布局和企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主业不够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央企在数量以及规模上在各行业已经凸显一定竞争优势。结合近几年典型的央企重组案例来看,无论是以整体并入成为另一集团公司子企业的方式,还是采取部分合并重组的形势都不外乎三种途径:即合并重组、分拆重组、托管重组。

  在各整合方式中,整体并入被广泛应用于科研院所的整合过程中,实现产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而业绩较差、主业不突出的公司进行了非主营业务以及不良资产剥离后进行分拆重组;同时对于主营业务较为接近,实现企业集团合并,达到避免同业竞争、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目的;在整合重组过程中,既有产业链整合也有业务拓展扩张式整合。

  说一千道一万,央企重组对A股市场的影响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对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对上市公司来说,资产重组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也要取决于集团公司的整合思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模式。

  作为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融资平台,央企上市公司通常拥有部分优质资产,在资产整合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依托上市公司,通过资产注入等方式将优质资产实现证券化,并可以提高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

  央企重组催生“黑马”

  结合以往央企上市公司资产整合方式看,无论是通过收购母公司部分优质资产实现产业链资源整合、内生扩张,还是拓展相关业务外延,或者资产置换的蜕变,这些增强上市公司整体实力的重组都推动了相关个股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船舶、航空动力和中航电子等著名案例在内,近年来央企重组造就的A股市场阶段性“黑马股”多达十几只。其中,中航电子借壳ST昌河以最大涨幅373.6%卓绝群雄,中航精机获注郑飞公司后一度连续9个涨停也成为一段央企重组“佳话”,中国船舶的重组蜕变则在2007年超级大牛市中演绎出了蓝筹股的“王者风范”。

  其中,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通过借壳S吉生化登陆A股市场的航空动力比较典型。2010年8月底,该公司披露了一份资产注入预案,拟向5家特定对象发行1.75亿股购买预估值41.2亿元的4项与航空发动机业务有关的资产。

  上述重组过程中,实际控制人中航集团南方公司和黎阳航空动力100%股权和三叶精密80%股权,以及大股东西航集团拥有的航空发动机业务有关预估值41.2亿元的资产及负债注入航空动力,实现了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资产规模做大做强的同时盈利能力也显著提高,复牌后股价也得以充分体现,期间最大涨幅高达92%。

  另一种通过重组实现内生扩张的典型案例是中航电子借壳ST昌河。根据预案,ST昌河向中航工业收购其持有的上航电器和兰航机电100%的股权,同时向中航工业出售全部资产及负债。公司将购买华燕仪表80%的股权、千山航电100%的股权、宝成仪表100%的股权、太航仪表100%的股权、凯天电子86.74%的股权和兰州飞控100%的股权,评估值合计为25.52亿元。

  上述重组完成后,ST昌河置换出原有汽车资产与业务,主业为航空机载照明与航空控制系统制造。

  中航工业所属主要航空电子业务的经营性资产及产品业务通过ST昌河实现上市,从而基本实现中航工业所属航空电子板块的整体上市,ST昌河也将全面进入航空电子板块业务。在置入航空仪表、飞行控制、惯性导航等重要核心资产后,ST昌河实现了华丽转身,全力进军航空电子领域,成为军工领域的新兴力量。

  重组蜕变迎来新生的ST昌河,恢复上市当天实现了高达168.82%的涨幅,并在随后一路震荡上攻,重组复牌、恢复上市期间以最大涨幅373.6%成为央企重组史上一段绝妙“神话”。

  纵观近年来央企重组的各种案例,大多数重组个股都获取了不小的涨幅,而在央企重组不断深化过程中,这种重组“黑马”显然还将值得继续挖掘。

  ·重点公司

  ◆有研硅股(600206,收盘价11.39元)大股东正与中国钢研洽谈重组

  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硅材料研究和生产基地,公司是全球最大单晶硅生产企业之一,产品为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公司生产技术的高度保密性以及生产工艺的高难度性,使得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定价能力。

  该公司大股东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公司是控股股东唯一上市平台,大股东在半导体材料、稀土冶金与材料、稀有及贵金属材料、粉末冶金与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有色金属加工等方面均有相应优质资产。在央企整合大背景下,控股股东存在进一步资产整合预期。

  2011年2月25日披露,该公司控股股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正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就联合重组事宜进行洽谈。

  但该公司表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重组计划和进程为控股股东层面变化,不会对公司业务和经营产生影响,目前公司生产经营稳定,且未来三个月内公司未有筹划资产重组、收购等重大事项计划。

  资料显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研究领域最大的科研开发机构,在多个研究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势,拥有较高行业地位。其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且具有持续开发能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实力。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由钢铁研究总院更名而来,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并入成为其全资子企业,是国家首批103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之一,是我国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

  ◆高鸿股份(000851,收盘价7.60元)控股股东资产证券化不足三成

  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和商业模式调整,业务框架逐步转变为通讯产品及系统集成业务、互联网服务和电信增值业务以及IT连锁经营三大业务体系。

  该公司控股股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是专门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装备开发、生产和销售的大型高科技中央企业。旗下有大唐电信与高鸿股份两家上市公司,集团公司研发实力雄厚,仍拥有大量优质未上市资产,而且目前距离公司“百亿收入、百亿资产”的战略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资料显示,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作为TD-SCDMA标准的提出者、核心专利的拥有者、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和设备市场的领先者,直接受益于3G牌照发放以来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凭借先发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政府支持和市场优势,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在中国移动TD业务四期招标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在持续得到国有资本金注入后资本实力不断增强,目前总资产规模超过210亿元,而资产证券化比例不足30%。

  ◆烽火通信(600498,收盘价26.38元)控股股东与地方国资委联手产业整合

  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是国内优秀的信息通信领域设备与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内光通信领域唯一的“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企业。

  该公司控股股东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拥有四块业务分别为:光电技术、热案件及系统集成、固定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网络技术。烽火通信作为固定网络技术的核心资产整合平台,控股股东仍有烽火飞虹通信器材、烽火网络、烽火藤仓光纤科技等大量相关资产。

  今年2月13日,该公司对外披露,公司控股股东武汉烽火科技有限公司通知,其控股股东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与武汉市国资委于近日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为推动武汉市通信制造产业的资源整合,完善地方产业链与产业技术升级,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的一流通信产业集团,双方将进行战略合作。

  但上述合作目前不会导致该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变更,并且三个月内暂无对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计划。

  ◆航天晨光(600501,收盘价8.79元)大股东产业融合的融资平台

  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是中国定点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企业,长期从事航天发射地面设备和车载机动特种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该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该院是国务院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属事业单位。该公司由第四总体设计部、三江航天集团、南京晨光集团、17所、河南航天总公司、824厂、航天固体运载火箭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

  根据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 “十二五”发展规划,航天晨光作为该院旗下的上市公司,将承载该院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任和发挥全院军民融合产业的融资平台作用。同时该院也明确提出将航天晨光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该院四大产业园之一进行重点发展。

  2011年12月30日,由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第九研究院整合重组的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在武汉正式挂牌。新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推进二次创业、谋求跨越发展”中迈出重要步伐。

  资料显示,重组后的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注册地在武汉,共有成员单位31个,总资产逾300亿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许达哲向媒体表示,通过资源重组,将形成主业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军民互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格局。忠实履行强军使命,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朝着建设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系列型号研究院,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企业”的发展目标前进,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