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B欧元不会消失 希腊可以离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4 01:27 来源: 中国经营报

  JohnHassler

  编者按/ 与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同,欧债危机被认为是一次长期经济结构失衡的结果,重新寻找产业的竞争力是其长期应对的选择。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欧元走势将如何影响中国经济?正在步入转型期的中国能够从欧债危机中获得哪些启示?从欧洲新一轮的经济调整中获得怎样的市场机遇?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透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深度参与欧债危机应对过程的斯德哥尔摩国际经济研究所教授,诺贝尔经济学评委John Hassler教授与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分享了彼此对欧债危机的观察。

  欧元区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危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理解欧债危机需要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危机。事实上,我认为至少有四个不同危机:收支平衡、财政、银行以及政治危机。收支平衡问题和竞争力不均衡导致一些国家债务不可持续,对银行的监管不力,加剧了风险转移,而缺乏共同的财政及政治协商平台,使得在危机发生后难以达成协同的救助方案。在互相交织、互相影响之下导致危机总和的影响力超过每个危机加起来的影响力。

  引入欧元之后,欧盟国家的利率趋同效应明显。尤其是南欧国家出现的价格增长并没有真实反映出生产效率增长,高工资和高物价导致了经常性的账户亏空。以往通过举债能够冲销赤字,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这种融资变得很困难。

  总的来说,欧洲出现危机的这些国家是逐渐的积累出来的。现实的情况是南欧国家的竞争力必须要重新恢复,或者要大幅降低物价和工资,或者就是让这些有问题的经济体离开欧元区,使货币贬值。

  离开了固定汇率机制,我觉得至少对希腊而言,是一个不错办法。如果希腊要留在欧元区内,需要寻找途径恢复自己的经济竞争力。

  但是,对欧洲而言,政府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这也就意味着财政危机和银行危机、商业危机会同时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欧洲金融一体化当中风险共担太少而造成的。 这同时造成一个很强的溢出效应,即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危机会溢出到商业领域;同时,欧元区经济的充分整合也带来了较强的国际溢出效应,例如法国和德国的银行大约持有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四国高达600亿债券。

  在欧元区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需要中央化的财政机构能够跨越泛欧区,在每一个国家的制度之上管理欧元。

  当前的危机凸显了欧元区的经济整合是一个远未完成的目标。欧元区看起来更多是一种固定汇率体制,或者是区域经济机制,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共同的货币区域。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固定的汇率区域在几个主权国家之间建立起来,通常会经历危机之后瓦解。但欧元现在仍然存续着是因为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意愿让欧元继续持续下去,比如德国就很愿意付出代价来保持欧元区的稳定。因此,目前来看欧元解体可能性很小,很可能希腊会离开欧元区。就我个人而言,希腊的加入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本报记者李银莲根据论坛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