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坚守,为了多采一滴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4 08:1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坚守,为了多采一滴油

  胜利油田石油女工正在维护设备。胜宣摄

  3月18日,一个寻常的周日傍晚。夕阳把黄河三角洲染成橙黄,被“磕头机”环绕的一处平房小院里,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孤三区注汽一站职工、“80后”的水质化验运行女工王鹤龄穿上工作服戴好口罩,开始了一个新的夜班。她先到除氧罐查看各项指标,然后将广口瓶盛满水拿到水质化验室化验,又回到值班室,将数据详细记录在本上,提供给资料室备份存档。

  此后每个小时,王鹤龄都要花50分钟重复着这些工作,直到早上7点,一轮红日升起的时候。整夜没有合眼的王鹤龄说,“水质检查看上去都很机械,很枯燥,但必须做到心细如发,否则一旦有事,将可能发生漏油等责任事故,后果很难想象。”

  这是孤岛采油厂孤三区注汽一站寻常的一幕。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孤岛采油厂是胜利油田第一大采油厂。这个当年因黄河冲积成岛而得名的地方,如今早已不孤也无岛,自1971年投入开发以来,已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占胜利油田生产原油总量的17%,为胜利油田发现50年、产油10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过去,油田早已过了打井就喷油的一次采油时期,向油层灌水把石油挤压出来的二次采油和将化学物质或高温水蒸气等灌入油层的三次采油正同步推进。尽管采油的难度一年比一年大,但孤岛油田稳住石油产量,近几年年产都在300万吨以上。注汽站就承担着三次采油中注汽这样一项关键任务。

  “地底下储藏的石油就好像一管牙膏,数量有限,不可再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将牙膏100%挤出来使用,石油的采集情况也是这样。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将这些地底下的‘牙膏’全部挤出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也就是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提高采收率是所有油田的最终目标。”孤岛采油厂注汽一站的党支部书记李斌操着一口山东话介绍说。目前,孤岛采收率达39%,高出全国同类油田平均数近10个百分点。

  孤岛注汽一站站长孙卫朝更进一步解释说,提高水蒸气在汽水混合物中的百分比,也就是油田常说的“干度”,可以间接提升采收率。提升干度也就成了注汽站每位职工的最大愿望。为此,站里从常规注汽流程、新科技手段支撑和设备检修保障这3个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在注汽流程的水处理和高压运行两个环节狠下功夫。职工们白班和夜班不停歇,24小时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

  为了有效地提升注汽干度,注汽一站于2010年起承担了中石化重点项目——通过在注汽环节中加入独创的湿蒸汽发生器,将干度提高到93%以上,大大改善了注汽效率。“注汽一站定下的目标是:5年至10年内将原油采收率提升18.1%。不过,事实上提高1%的采收率都是极其困难的。除了做好常规流程的基本保障,还进行了一些科研项目的攻关,设法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从而为采收率的改进提供技术支撑。”孙卫朝说。

  孙卫朝说,一线搞革新不是新鲜事,注汽一站20年前就组建了质量管理(QC)小组,在设备使用中发现问题,确定选题,形成攻坚目标。截至目前,该小组已取得5项中国质量管理成果,全部获得局级以上奖励。其中,《降低给水含氧量延长注汽设备安全使用寿命》课题被评为国家优秀科研成果。这位正在攻读中国石油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的站长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突然有些不经意的发现,看到设备或技术上的某一个方面可以改进。这种发现的过程是艰苦的,但也很快乐。”

  “仅有常规流程和技术革新还是不够的。如果缺乏了基本的检修环节,设备出了故障会直接影响到原油的开采。”李斌说。注汽一站已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的检修队伍,为站里提供后备支援。他给我们介绍了站里资历最老的职工杨炳国。

  老杨师傅1979年转业到长庆油田,成为一名采油工。1985年孤岛油田会战,他响应号召来到孤岛镇,从此扎下了根。注汽一站成立时,各个采油队从队里抽出优秀的采油工,老杨成了其中一员。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他从采油工变成一名合格的注汽工,主要负责注汽和设备的维修工作。

  “维修的工作并不简单,不仅会技术,还得有力气。去管网现场拧阀门注汽的时候,有时候要拎着25公斤重的手轮,走上10多公里。”老杨说。

  2010年1月2日,注汽一站接到孤岛2-30-539井需要注汽的指令。面对人员紧张、注汽管网长、开启阀门多的情况,老杨率先站出来。其时,正值寒冬,滴水成冰,就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户外待久了也未必受得了。而杨师傅当时已58岁。他穿过一人多高的芦苇丛,赶往一个个管网阀门。在两米多高的管网支架上,他的手冻红了,指关节僵直,寒风吹在脸上刺骨的疼。这些他全顾不上,最终在10余公里的管网上和同事共倒阀20余次,顺利完成了任务,确保了注汽工作的顺利进行。

  让老职工感到可喜的是,一代年轻职工正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继承了老石油的光荣传统,有知识有文化,挑起了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担子。在胜利油田提出建设“百年胜利”时,他们表示要继续坚守下去,把能够采的每一滴油都想办法从地底下“抠”出来。

  当我们问他们长年甚至终身在这荒原上坚守苦不苦时,老杨回答,“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而王鹤龄等年轻人说,“总得有人干吗。”事实上,艰苦而又相对封闭的环境,也让这个小站的职工们像一家人一样。水处理岗位上的职工栾红梅不幸得了红斑狼疮,医院两次下病危通知单。站里职工踊跃捐款。几名女工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栾红梅打电话,陪她聊天解闷。现在,栾红梅的病情已经稳定。

  一个个像注汽一站这样的小站,像星星散落在黄河三角洲的荒原上,熠熠生辉。一个个有苦有乐、有喜有忧的石油工人,就这样日夜奔忙,将采得一滴滴的原油,送入国家经济大动脉。

  (责任编辑:马常艳)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