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争当人民币离岸中心 新加坡准备好了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07: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争当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准备好了吗

  新加坡金融区俯瞰。丁刚摄

  争当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准备好了吗

  新加坡金融区摩天大楼林立。丁刚摄

  香港、新加坡、伦敦三城争当离岸中心(引言)

  王慧 丁刚

  中国的A公司要从泰国的B公司购买一批货物,用哪种货币支付?当然是人民币最方便。因为货物的价格就不会因美元汇率而随时变动了。不过,这还要取决于泰国的B公司拿到人民币后能做什么。

  在与中国贸易关系日趋紧密的周边国家,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民币的用处越来越多。一是可以用来直接购买中国货;二是可以用来投资人民币债券一类的证券。这些交易都需要通过银行来结算。结算的量大了,市场就会越大。

  世界历史上,一个大国实力增长得越快,使用该国货币的人就会越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用人民币的人也多了,境外结算的需求增加,就有了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

  目前,香港、新加坡以及伦敦等地都有一定的国际贸易通过人民币结算,尤以香港交易量最大。香港金管局的数据表明,2011年前11个月,香港银行办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超过16000亿元,相当于内地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总额的八成以上。新加坡目前没有官方的数据,但是据记者接触到的银行人士透露,去年的业务都是以几倍的速度增长。

  显然,香港、新加坡与伦敦三城,在人民币业务上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香港与内地关系独特,具有天然优势;新加坡背靠与中国贸易关系十分密切的东南亚,又有中文优势,具有潜在优势;伦敦则把未来希望更多寄托在与香港的传统联系上。三者的第一步定位将取决于中国政府在政策上会向谁倾斜,倾斜多少,但从长远看,却有着平分秋色的前景。这正是激励新加坡与伦敦向人民币业务靠拢的关键所在。

  目前香港是唯一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是人民币产品最丰富、也最成熟的离岸交易中心。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香港人民币“点心债”(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发行市场发行了106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据汇丰银行预计,2012年“点心债”的发行额将达到2600亿至3100亿人民币。这得益于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量巨大。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香港人民币存款为5885亿元。而新加坡银行业人士却对记者说,他们现在主要还是做贸易结算。

  今后伦敦会不会后来居上?香港和伦敦已经在建立合作关系。香港金融管理局与英国财政部1月16日宣布成立一个由私营机构代表组成的合作小组,进一步推动伦敦与香港在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方面的合作。并且,香港金管局正筹备于6月底延长香港人民币实时支付结算系统的运作时间,为伦敦及欧洲时区其他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提供更长时间的运作窗口,通过香港的平台进行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的结算。在2011年第四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期间,中英两国商定将扩大在对方市场的业务,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在伦敦,已经有银行建议与中国建立货币互换。伦敦与香港之间的紧密互动,也是新加坡金融业担心的地方。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这么大一块蛋糕不大可能只由香港一家独享。新加坡政府和金融业人士现在急切期盼的是,尽快设立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人民币清算行。一旦拿到这一“牌照”,新加坡就可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通过跨境贸易积累更多的人民币存款,而后再逐步推动人民币资本市场的交易。当然,再过几年,也有可能会出现第四个、第五个城市愿意加入这一行列,那样的话,多家竞争局面或将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高潮的到来。

  又一个起飞机遇

  本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 王慧

  “如果有人在1965年时预测新加坡日后会成为金融中心,一定会被当成疯子。”新加坡金融业人士大都能记得李光耀说过的这句话。但他们不是用此来炫耀,而是为了自我警醒:用更加敏锐的目光捕捉下一个能拉动新加坡起飞的机会。在他们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已变得越来越清晰。

  谈起人民币的国际化,新加坡大华银行香港分行董事总经理、行政总裁叶杨诗明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人民币国际化以前是走,然后是跑,明年可能会是飞。新加坡如能成为离岸中心,一定会借力同飞的。”在新加坡采访的几天里,记者见到的几位专家学者,大都与叶杨诗明一样,将人民币国际化视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又一个良机。

  从实践经验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是推动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新加坡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步走到东南亚,选择新加坡“落脚”是理所当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对本报记者说,第一步站住了,第二步就可以考虑走向中东和北非地区。

  按照新加坡金融业人士的设想,这不仅是在中国与中东北非国家之间搭起一座人民币结算的桥梁,其最终目标是借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在新加坡这一“弹丸之地”建立又一个连结亚太与中东、非洲和欧洲的枢纽。

   背靠东盟是最突出的优势

  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分析师谢栋铭对本报记者说,不管离岸市场、债券市场如何发展,最核心的基础是贸易。

  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步伐加快的重要原因就与贸易相关。目前大量国际贸易使用美元结算,金融危机时美元短缺,造成美元的贸易融资成本很高,甚至无法融资。有了人民币,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结算就多了一种选择。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新加坡有诸多优势:拥有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主权信用评级为AAA、传统上与华人及其企业联系紧密等,而最突出的优势是其特殊的贸易地位。

  据统计,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36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新加坡星展银行研究部资深副总裁黄鲳诚表示,东盟和中国贸易量巨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为活跃,作为东盟国家,新加坡可以在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徐力介绍说,2011年该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近500亿元。在他看来,新加坡对东盟国家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的很多大型企业把财务、营运中心设在新加坡,这些企业大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贸易、投资联系。

  新加坡还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大宗商品贸易集散地,拥有活跃的大宗商品二级市场。叶杨诗明说,她所在的大华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就涉及金属、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贸易。

  有利更多境外企业接受

  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大关键,是企业愿不愿意接受人民币,接受程度如何。谢栋铭表示,目前来看,和欧美相比,新加坡和东南亚国家的企业接受人民币的程度更高一些,且因文化、语言等因素,对中国和人民币更了解。而欧美国家的不少企业对人民币还有各方面的担心,这正是欧美国家发展人民币业务很大的障碍,也是新加坡可以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

  叶杨诗明说,新加坡是华人社会,东南亚很多企业也由华人创办,和中国合作很便捷。随着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立,东南亚很多企业到中国投资肯定会通过大型银行,而新加坡银行可以提供这个重要渠道。

  一些国际金融业人士认为,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量虽然增长很快,但其中很多是由中国的相关企业完成的,尤其在香港。谢栋铭表示,如何推动非中资企业使用人民币是未来需要做的功课,新加坡可以吸引更多的非中资企业参与其中。

   离岸会对在岸形成倒逼

  记者采访的学者和银行人士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新加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是相当高的,亦可通过政府的支持来争取更有利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但在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互动中,主权独立有时亦会产生负面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认为,由于资本账户管制的隔离,人民币离岸和在岸市场两池子水不通,现在中国国内存款利率超过3%,新加坡人民币存款利率只有1%多。随着交易量增加,新加坡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在离岸市场和国内不一样,会造成很大的信心冲击和压力。他列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铢主要在新加坡的离岸市场贬值,连带它在本国市场上也贬值了。新加坡离岸市场几乎不受本币国家的控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离岸市场过度自由化对其本币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徐力认为,没有人民币业务,新加坡的金融中心是不完整的。未来10年人民币交易量会越来越大,加上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只要贸易量的一部分用人民币交易,都是巨大的量。新加坡市场目前对人民币业务没有任何限制,人民币也没有单独成为新加坡政府的监管对象,而是与美元等外币放在一起受到监管。目前,我们还未看到新加坡政府关于人民币业务发展情况的官方数据,这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新加坡人民币国际化推广不力的一面。

   三种观点看三城竞争

   1.分享“大饼”论

  星展银行研究部资深副总裁黄鲳诚认为:“新加坡和香港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新加坡将是香港的补充。”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外汇交易市场。作为外汇交易中心,新加坡排名第四,香港排名第六,新加坡能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其次,新加坡可扮演东西交流的桥梁,中东和欧洲的客户可以通过新加坡来办理人民币业务。最后,新加坡是个主权国家,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来说,国际投资者愿意和新加坡合作。

  就融资条件而言,新加坡政府会支持一些鼓励项目的融资,另外,天然资源项目的融资条件也更好。香港有人民币“点心债”,也是企业进出中国的中转站。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利用香港、新加坡做平台。

  虽然伦敦在交易时区上和香港互补,但新加坡人民币跨境贸易交易量、资产量要远超伦敦。新加坡目前的问题是,人民币跨境贸易没有沉淀足够的离岸人民币。而香港通过发债,有大量人民币沉淀。

   2.互补+竞争论

  一些专家是从地理位置来看三城关系的,认为伦敦和香港距离较远,互补大于竞争,但新加坡和香港的关系是竞争、互补各一半。

  顾清扬认为,全球资金的逐利行为会使离岸人民币资金过度集中在香港,离岸市场会对香港自身金融体系形成资产泡沫、通胀等压力,新加坡、伦敦建立人民币结算中心,有利于分散这个压力,有利于香港和内地的健康发展。

  从竞争来讲,新加坡、香港两地贸易结算有共同区域,东南亚靠近香港的地区,通过香港进行贸易结算很方便。香港人民币产品有试验性质,类似政策如给予新加坡,以后竞争会更明显。

  从互补来说,新加坡具有独立的金融主权,又是外汇交易中心、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中心以及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这些都可以补充香港的作用。另外,除了是中国与东盟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新加坡还利用其13%左右的人口为穆斯林这一优势,积极打造伊斯兰金融中心,吸引中东资金。

   3.同质化竞争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认为,在人民币外汇交易方面,香港和新加坡是同质化竞争。从交易时间上看,新加坡与香港相比没有优势。其他方面两地也差不多,主要的外汇交易商相同,市场规模也差不多,从产品来说,新加坡掉期和现汇做得比较多,但是总体差别不大。

  持此观点的专家认为,新加坡的作用更多的是贸易结算方面,有可能成为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但是离岸中心更多的是指交易中心,而非结算中心。陈抗认为,离岸中心必须要能控制得住。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控制的结果就是“吊销”岸外银行。原因就是金融危机时没法控制。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对中国人民银行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学院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拉姆金森·拉扬认为,新加坡虽然是外汇交易中心,但是新加坡元是禁止离岸交易的,外币离岸市场对其本国没有影响。

  来自新加坡方面的考虑

  叶杨诗明:新加坡政府十分看重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机会。近两年来,新加坡政府努力推动,特别是去年4月,新加坡金管局主席吴作栋访问中国,讨论新加坡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问题。

  我做了26年银行业务,但过去18个月的改变,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开放!李克强副总理去年8月在香港宣布了中央政府支持香港进一步发展、深化内地和香港经贸金融等方面合作、允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等若干新的政策措施。和中国内地同行交流时的感觉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在加快。如果到时候政策允许,我们一定会配合,金融机构要和政府联合争取这个机会,达到几方面共赢。

  顾清扬:新加坡政府、金管局对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是很积极的。新加坡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取决于中国人民银行授予其何种地位。短期内,新加坡还不能像香港那样快速发展人民币产品,但从长期看,香港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这也符合中国一贯的做法,因为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离岸中心都是全新的事情。中国国内资本账户没有开放,香港的试运行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新加坡政府会仔细观察整个过程来决定新加坡的步伐是快一些还是慢一些。

  新加坡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中国政府和新加坡金管局的合作进展程度,取决于香港会有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也取决于与新加坡业务相关的市场发展,看市场有没有交易需求。

  本报记者 王慧采访并整理

  链接

   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岸市场

  一般来说,一国的金融市场只能从事本国货币的金融业务。二战后随着欧洲美元市场的形成,出现了离岸市场,即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离岸市场是指在中国境外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金融市场,而人民币在岸市场就是指中国境内的金融市场。

   人民币业务在新加坡

  2009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明确境外试点地域范围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华侨银行等新加坡银行开始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

  2011年1月开始,汇丰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华侨银行、星展银行等新加坡银行陆续开始接受人民币存款,提供人民币理财产品,标志着新加坡人民币离岸市场正式形成。此前,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同意扩大香港的人民币业务,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始飞速发展。

  新加坡的人民币公司业务主要集中于跨境贸易结算、信用证贴现等跨境贸易相关领域,个人业务主要为人民币存、汇款业务。

  (王慧)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