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埇桥区农业走区域规模经济之路的启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15:21 来源: 商务部网站

  文章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没有规模经济就没有市场、没有效益。没有规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和被动,甚至被淘汰。面对这一挑战,埇桥区的决策者们都在思考着,如何发挥本地潜在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经过这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埇桥人找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一个产业连一线,一个企业带一串,一个产品扩一片”,从而带出了一批基地、企业群、集散地。形成了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使埇桥区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区域规模经济像领头雁,带动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埇桥区已成全国粮食生产的先进县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区。

  启示一:

  一个产业连一线 形成众多规模基地

  地处淮北平原的埇桥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区之一,农业人口140多万,人多地少,如何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呢?符离镇的郑克敏规模养猪的实践经验给埇桥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90年代初,郑克敏投资几万块钱,在村外建立了十多间猪舍,实行规模饲养,两年不到,出栏生猪数百头,纯收入三四万元,她家率先致富。埇桥区委、区政府总结推广了郑克敏养猪致富的成功经验,制定实施了发展畜牧业的工程,大力发展规模养猪、牛、羊、鸡和鸭。随后朱仙庄养猪基地、汴河梅庵养鸭基地、符离养鸡基地、三八养牛基地、汴河养牛基地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埇桥区成千上万的养殖户积极发展规模畜牧业,同时以此为发展大农业的突破口,把埇桥的畜牧业推向高潮。梅庵利用十里濉引河发展养鸭事业,形成了十里长河百万鸭的壮观美景,带动400多户农民养鸭致富,并成为农业部的养鸭示范基地。到目前,全区每年生猪出栏130万头以上,大牲畜饲养量5万头以上,家禽存栏850万只、出栏1400万只,连续4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的称号,畜禽产业产值近4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

  在畜牧养殖规模发展的带动下,埇桥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粮油、瓜菜、棉花、山芋、花生等10大主导产业,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优势和产业化生产,培育出许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已经形成,粮食生产全国先进五连冠,畜牧、蔬菜全省十强县(区),全区众多的基地较好地发挥了规模优势。

  启示二:

  一个企业带一串 形成一批企业群

  符离集烧鸡是埇桥区的特色产业、全国的名牌产品,已有千年历史。虽然符离集烧鸡闻名国内外,但以往的生产经营只是小作坊,不成大气候。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符离集烧鸡生产不断壮大、裂变、拓展,由原来几家小作坊发展到现在已拥有福佳牌烧鸡、徽香源烧鸡、刘老二烧鸡、中华烧鸡等几十家集团公司,年生产数量是10年前的20倍,产品畅销国内外,已成为全国三大名鸡之首,这很快形成了埇桥区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同时带动了汴河、栏杆、夹沟、顺河、永安、曹村等10多个乡镇的农民养鸡致富。此外,灰古镇八张村棉业生产也是一个典型,他们建立了纵横联合加工运输企业50多家,产品畅销大半个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村、小康村。

  埇桥区就是这样选择这些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后再通过嫁接、裂变等形式向外延伸、拓展,进而培育出一大批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企业群体。

  启示三:

  一个产业扩一片 形成多个集散地

  蒿沟乡药阎村发挥山芋深加工的传统优势,家家有粉坊,户户搞加工,每年加工粉条50万斤,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内蒙、河北、河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粉丝生产加工和销售集散地,被誉为“淮海经济区粉丝生产第一村”。10年前,全村的农民就住上了“小洋楼”。与药阎村粉条相媲美的还有汴河邵杨大葱,顺河、杨庄的大蒜,永安大许村的马铃薯,二铺乡沟西村、汴河街道大王村、三八乡、西寺坡镇幸福村、符离镇沈圩村、灰古镇八张等村的瓜菜,支河乡的小食品,栏杆的牛肉,夹沟的香稻米,高滩、包庄的萝卜等,通过基地的辐射,形成了多个商品经济区域,进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市场。

  埇桥区的农业就是这样围绕一个产品,进行扩展、延伸、发展求得效益,这是发展区域规模经济的又一个成功举措。

  (张成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