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央企拭刃 楼市谁与争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03:1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荆宝洁

   属于央企的地产核武器时代,似乎刚刚揭幕。

   综合近日各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尽管千亿万科(000002.SZ)依然处于领头地位,万达集团以超过900亿、恒大地产(3333.HK)以逾800亿的销售额紧随其后,但在利润率排行榜上,却远逊色于央企背景的中国海外发展(06888.HK,以下简称中海地产)。

   早前,中海地产发表的业绩公告显示,公司2011年营业额达485.8亿港币,同比增加9.6%,而净利润更是高达150.3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24.7亿元),同比增长21.5%,连续两年净利润超过百亿,再次成为内地最赚钱的开发商。2011年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率为31%,远远超过此前万科公布的13.4%,为万科的2.31倍,而毛利率更是高达48%。

   两年前的3月27日,在人民大学EMBA同学会新春论坛上,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表示,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此举将使得剩下的16家房地产央企变得更加强大。在一场又一场的土地角逐中,国企背景的华远集团和众民企拜央企下风,任志强还曾开玩笑说,少数“带刺刀”的央企撤了,留下的都是“带导弹”和“核武器”的。

   两年后,央企退出房地产的通知飘散在空气中,但任志强的预言似乎应验了。民企收缩,央企扩张。

   央企扼资源要脉?

   内地最赚钱的开发商,中海地产2011年的销售额超过700亿元人民币(870.9亿港元),控股公司中国海外宏洋集团(0081.HK)销售额超过50亿人民币,中海地产的兄弟公司中建地产销售额超过100亿。而中海地产、中建地产的业绩都将并入母公司中国建筑(601668.SH)表内,三家

   公司销售额累加,直逼万科。

   保利地产也在2011年实现732亿销售额,成为为数不多的逆市增长典型企业。21家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中,尽管部分央企暂时没有进入销售业绩排行榜前十名,其强大的资源却无法令业界小觑。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席执行总裁丁祖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经历了这一轮调控后,资源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而央企无论在资金还是土地上的占领都获得了先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资源正逐渐向央企倾斜。相比民企,央企获得资金更容易,成本更低。

   3月10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中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农业银行承诺在未来三年内向中国中铁提供总额为1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额度,用于支持中国中铁在建筑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等业务板块的发展。两天后,农行再度与葛洲坝集团全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向葛洲坝集团授信额度200亿元。

   一位央企中层向本报记者戏谑道,“把钱借给民营企业,到期不还,银行行长可能会被撤职;但把钱借给有背景的央企,几乎不会有风险,即使逾期未还,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使得一部分央企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09年,中国建筑成功IPO募资501亿后,2010年曾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注资中海地产50亿。获得资金的中海地产,在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上更加游刃有余,加之自身管理能力较强,近几年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利润率更是傲视同侪。

   年报显示,中海地产的2011年净负债率仅为33.3%。在海外资本市场上,低负债率意味着低融资成本。今年年初,中海地产两度以4.917%的利息率合共发行7.5亿美元5年期的债券,远低于国内许多公司。彭博数据显示,2011年,中海外平均融资成本约为3%,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中是最低水平。而碧桂园(2008.HK)的平均融资成本已高达年利率为10%。在一些开发商眼中,手持超过150亿人民币现金的中海地产被视为最具有抄底能力的开发商。

   央企拭刃 楼市谁与争锋?

   在众央企中,中信地产和华润地产背后,均有强大金融平台的支持。中信集团旗下有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今年2月7日,中信银行发布公告称,同意对中信集团旗下8个公司进行关联授信,授信额度共计18.175亿元,中信地产旗下的两间公司共获得11.4亿元的授信额度。在行业普遍资金紧缺的局面下,央企比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金融资源。中信地产一直也在整合中信内部的资源,为其地产客户服务。

   此外,深厚背景所造就的独特商业模式,亦令民企难以望其项背。数据显示。华润置地(1109.HK)2011年共实现住宅签约359.58亿人民币。集团数次资产注入,为其提供了成本低廉的土地储备。华润置地特有的融资优势,近两年发挥得淋漓尽致。2010年至今,华润置地融资频密。2011年,发行债券加上银行贷款,华润置地融资超过200亿港元。3月28日,华润置地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一家银行签订了一项额度20亿港元、为期三年的贷款融资协定。

   华润置地在战略上采取“集团孵化模式”,特点是,被孵化项目由华润置地团队具体操作,集团资金在华润置地财务报表表外循环,在住宅项目进入销售阶段和持有类物业进入成熟阶段后,注入上市公司。该模式有效地优化了房地产开发阶段的拿地资本支出、开发资本支出与财务报告之间的错配。“集团孵化模式”使华润置地净资产迅速具备规模效应,成为该企业证券市场资本运作的核心,使其在证券市场上的操作游刃有余。

   巨大隐性土地储备

   任志强曾指出,央企频繁夺得地王的根源不在央企本身,也不在招拍挂制度,而是在于国资委对于央企的规定,国家对于央企的定位。他表示,国资委现在对央企的定位是企业,而企业则必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同时国资委又要求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央企为了完成国资委的要求,必然会进入房地产这个利润丰厚的市场。

   2009年,包括中铁建集团、中化集团等4家央企曾在资本市场上融资2000多亿,资金迫切寻找出口。任志强认为,央企强大的资金优势是中小型房企无法比拟的,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其结果必将迫使一些中小型房企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在房地产市场上出现适者生存的局面。在著名的北京CBD中服地块的竞夺战上,潘石屹败给中信地产。

   私下里,中信地产一位高层也曾向本报记者表示,若不是央企背景,企业定将被地王拖垮。2009年末,中信地产以52.4亿元的总价竞得大兴区亦庄住宅及商业项目(X1-1B),创当时的京城总价地王,其楼面均价接近18000元/平方米。中信在此项目上沉淀了超过80亿资金。其中保障房部分,为了塑造品牌和实现社会责任,其保障房部分几乎是亏本建设。相比之下,绿城(3900.HK)却没有如此底气,宋卫平只得断腕求生。

   部分央企还拥有很多隐性土地储备。中信地产已与有关方面达成意向协议,将对人民日报社光华里宿舍楼进行拆迁改造,这一地块的价值将不逊于CBD中服地块。据估计,中信地产未来几年在CBD地区的总投资将达数百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隶属于国家电网旗下的鲁能集团,在全国拥有土地储备约76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870万平方米。但知情人士透露,鲁能可转化的土地储备不止于此。许多央企在获取土地方面有天然的资源型优势。

   除此之外,在地方政府普遍缺乏资金的背景下,具有全产业链优势的中冶集团、中铁置业、中国建筑几乎不约而同的制定城市综合运营商战略,在数个城市“圈”下大型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合适的时机都能转化为表内的土地储备。”前述央企中层说。

   地方政府也频频对央企谄媚。福州市近日召开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会议透露:今年福州将认真贯彻执行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土地供应时序。会议还透露了今年商品房用地将趋紧的信号,尽管如此,供地依旧重点保障央企招商项目。中建高层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招商引资,主动邀请央企去当地开发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央企,一些地方的大型国企,也握有其他民企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即使是在调控的年份,也是拿地锐力十足。上海绿地就是其中的典型。这家国企前不久透露,要将武汉的绿地中心建成全国第一高楼。

   民企边缘化?

   相比之下,民企的生存环境似乎变得越发恶劣。

   由于房地产竞争加剧,最近三年被注销的地产企业越来越多。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66290家,但2008年、2009年全国房地产企业分别为87881家和80407家,这就意味着2009年有7474家房地产企业被注销,2010年有14117家房地产企业被注销。

   丁祖昱告诉记者,未来的房地产企业数量,会大幅减少,但企业的规模则将逐步增大。到2015年,可能今天50%房地产企业都会结束掉。一位民营房地产上市公司高管感叹说:5年后,房企前20强,不知道有几家是民企?

   6万家房地产企业中,上市公司不到200家,真正能和央企拼实力的企业少之又少。正略均策合伙人薛迥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总结,过去民营企业由于决策灵活,先行优势,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后,房地产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对资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民营开发商只得退出历史舞台或被边缘化。如以合生创展(0754.HK)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在调控中变得越发保守。

   丁祖昱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指出,前些年,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只要做大规模就会获取利润,经历了几轮宏观调控后,很多民营企业意识到必须缩减规模,保障财务安全。“对于民企,赚钱是最重要的;而央企的目标一定是做大做强。但中国房地产整体市场份额依然很大,依旧有民企生存的空间。”丁祖昱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