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厉打击”建不起医患和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03:49 来源: 深圳商报□ 本报评论员 米鹏民
国家卫生部领导终于对3月23日发生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杀”事件正式表态: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与此同时,卫生部还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甚至还具体提出,医疗机构要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要大力推动以人民调解为重点的医疗纠纷调处工作机制,维护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
很显然,我们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悲剧,媒体正在为近年来发生的类似事件列出长长的“新闻链接”。随着“3·23”事件中死亡的医务人员王浩追悼会的举办,这一令人十分震惊和万分痛心的事件,很有可能就此淡出公众的视野,成为下一次新的恶性事件的又一条“新闻链接”。
真若如此,这是比“3·23”事件本身更令人痛心的结果,因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却没有收获教训。
在医院、医生没有明显过错的情况下,一个没有证据证明有精神疾患的复诊病人,在自己都没有直接面对医生,而是由其爷爷代为和医生沟通治疗方案的情况下,竟然“用水果刀追砍医护人员,致一死三伤”,其理由只是“他认为医生故意刁难不给自己看病,随即心生不满行凶。”
如果新闻媒体的以上报道都是事实,那么,从卫生部领导的表态到卫生部的通知精神,都不是对这一事件的建设性解读,也无法真正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更不用说促进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一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凶手是有备而来、是预谋好杀人的,后来的事实也说明,凶手的杀人动机连“报复杀人”都算不上,只是冲进医生办公室见人就砍,并没有刻意寻找接诊医生。因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凶手在听了爷爷对治疗方案的转述后,精神崩溃,产生绝望情绪。而他在行凶后自杀也证明了这一推理的合理性。对这种与医院没有纠纷、事前没有准备没有预谋没有征兆、甚至没有特定犯罪对象的随机性犯罪行为,除了可以“严惩凶手”,又该如何落实卫生部领导“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的指示?
另一方面,在人满为患人人都可能变成凶手的各大医院,什么样的“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24小时安全监控”措施,能够防止同类事件的发生?
卫生部领导之所以有如此情绪化的表态,应与“3·23”事件发生后部分网民的“冷血”表现有关——在某网站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4018人对此表示“高兴”。媒体对这一“结果”的公开报道,毫无疑问极大伤害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感情。尽管如此,卫生部作为全国医院的最高管理部门,仍然应该从更有建设性的角度反思这一不幸事件,从根本上防止至少大大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而不是说一通“严厉打击”的大话。
不论卫生部、医院、医生是多么的委屈,但有一个事实大家有不争的共识,那就是在医患之间,患者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自己得了什么病?只有听医生的。该做什么样的检查?只有听医生的。该怎么样治疗?只有听医生的。能不能治好?更只有听医生的……在地位和信息如此“不对称”的情况下,医院和医生必须负起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关心、引导、控制病人情绪的责任。这也正是医院的中心工作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所在。
如何关心、引导、控制病人的情绪,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患者心理学,绝不是普通医生用生活常识可以解决的,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比如,人在生病的情况下,其意志力、自控力,甚至理性、科学的精神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会判若两人,绝不能以健康人的一般状态看待病人。又比如,如何既让患者信任医生配合治疗,又不让病人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样是大学问,期望越大,失望越深。失望越深,精神崩溃的危险也就越大。再比如,如何对待病人对病情和治疗的知情权,同样要有科学依据。“3·23”事件中,病人就在诊室之外,却要由其爷爷和医生沟通并转述医生意见的做法是否科学,正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真问题”。
如果医院能够从“患者心理学”的科学结论出发,“对症”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把病人的情绪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建立“医患和谐”才会有一个更靠谱的基础,才能走出患者抱怨医生态度差、医生抱怨患者素质低的怪圈。
问题是,我们有成熟、发达、可靠、科学的“患者心理学”研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