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韩媒:从黑龙江大庆看中国能源变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11:0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3月26日文章,原题:大庆的“蚱蜢” 学校操场、公寓庭院、公园长椅旁、幼儿园的院子里……“蚱蜢”似乎侵袭着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些俗称为“蚱蜢”的东西是指外形很像蚱蜢的石油钻探杆式泵。记者对中国最大的石油城市——黑龙江大庆的采访就开始于与“蚱蜢们”的邂逅。在夕阳的映衬下,这些映在大庆天空上的“蚱蜢”剪影看起来无比浪漫。

  记者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展示品中的“工业独立”口号非常吸引眼球,该口号象征着摆脱苏联,获得经济独立。中国油田蓬勃发展的1959年正是中苏矛盾高涨时期。翌年,苏联决定撤走派遣到中国的技术人员,给中国带来不小的打击。大庆油田为扭转这一局面,打出“工业独立”的口号,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脱苏”城市。

  而今的境况却恰恰相反。得益于俄罗斯的石油,现在的大庆市正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象征。现在的大庆每年能从俄罗斯得到约1500万吨的石油供应,是大庆生产量的40%。据2009年两国协定,这一供应将持续20年。大庆从以前的“脱苏”城市变身成为俄罗斯石油进口的门户,这是受经济状况现实所逼。因为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之后,中国目前国内石油消费的62.5%依赖进口。

  这些石油原本不是供应大庆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日本曾就进口俄罗斯石油问题展开激烈竞争,结果日本胜出。日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东西伯利亚输油管道引向俄罗斯东部的纳霍德卡,而不是大庆。但这场竞争并未就此结束,中国在集聚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最终于2009年成功实现“截击”。当时,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高达250亿美元的贷款。

  俄罗斯想要让石油天然气出口全面进军亚洲地区,而中日韩三国则想要保证稳定价廉的能源供应。大庆的俄罗斯石油象征着这些国家之间复杂的“能源战争”。这也是我们无法将大庆成功的“蚱蜢”单纯看做浪漫风景的原因。(作者韩友德)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王惠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