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车改新方案补贴不能太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0 03:1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建莉 2012-03-30 03:16:06  

  10年研究,10年呼吁,终于迎来公务用车的破题之年,全国人大代表叶青难掩兴奋,“今年真的挺高兴”。

  车改出现转机,他没有理由不兴奋。要知道,在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叶青就提交了第一份车改建议,可惜没有回音。

  尽管国家早先出台过公务用车改革方案,但瞬间的夭折,使得整个社会都不看好车改,也少有人关注,所以别人眼中的他是“另类”,更觉得他有些“异想天开”。从现在来看,车改夭折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反对之力太强大,二是轿车远没有现在普及。直到2001年他购第一部车时,还只有桑塔纳、捷达、富康、夏利、吉利之类的主要车型。他选择了夏利。

  终于今年有望成真,“地方官员也都在等中央的指导意见”。

  四点论十年未变

  《21世纪》: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车改,后来为什么会想到建议推车改?

  叶青:确切地说,应该是从1992年开始关注的,那时我在中南财经大学当老师,研究中国财政制度演变,公车浪费的现象已经开始出现,1993年广东车改、1997年大庆车改我都关注了,特别对大庆车改印象很深。特别对大庆车改印象很深,一是毕竟是一座地级市在进行车改,二是大庆市纪委总结出著名的“公车三个三分之一”——公车领导公用三分之一,领导私用三分之一,司机私用三分之一。

  那几年,我就一直研究车改,直到2003年进入湖北省统计局,终于有机会把我的车改方案拿来实践,其实是个很顺理成章的过程。

  《21世纪》:您关于车改的诸多建议主要是哪些,10年间有哪些大的变化?

  叶青:我的方案主要内容从来没变过,一直是四点:自购私车、市内1000元/月、出差(出武汉市)实报实销,建议双轨过渡。

  变的就是车贴的额度,刚开始前三年(2003-2006年)我讲500元/月,后面讲的都是1000元/月。我还建议要把车贴跟油价挂购,每年调一次,假设油价跌了,车补贴可以考虑下降10%,如果涨了,则可以上涨10%。

  2003年油价才3块多,现在已经涨到8块,车贴如果一样就不太合适。

  今年我还建议,把司机的费用纳入公车消费范围。现在的公车使用中,领导办公占1/3,领导办事1/3,司机办事1/3,中央机关去年公布的公车消费62亿中并不包括司机的钱,如果按他们的算法,司机的钱约有30亿元。

  部分官员专车保留

  《21世纪》:这些调整后的建议,您觉得是否得到实践,关键是什么?

  叶青:主要还是转变观念,公务人员要想明白拥有专车不代表特权阶级,坐公车更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做事,做事就要降低行政成本,如果这点上转不过来,车改很难成功。

  当然,10多年的发展,也为车改准备了一些客观条件:一方面,相比过去,现在有更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对公车私用的容忍度降低,对这个空间也有压缩,公车私用的风险也增大了,这种制度上的约束倒逼公车改革。

  另一方面,现在的轿车相比整体的消费水平,并不贵,大部分公务员都能买得起车,只要废除公车,他们都能靠私车出行。其实对很多人来说,坐公车也不见得是享受,而更像工作。

  所以说,公车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两会期间我在北京遇到一些地级市的市长,他们都说在等国家的公车改革指导意见,只要一出台,他们就能开始在地方上运作了。

  《21世纪》:国家正在制定的方案和从前各地方案相比,有什么异同?

  叶青:主要内容也基本没变,还是通过发放补贴实行公车退出机制,具体包括三大块:一是配给制,给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配备专车;二是社会化,即由企业提供公车和司机,机关单位向其租用;三是货币化,即发放车贴到工资里。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方式。

  不同点也还是跟我的提案相似,补贴额度有所调整。

  相比之下,吸取了96年的经验后,这次的中央国家机关的车改方案会给出选择,或者公车或者车贴,至少副部级以上的专车还能保留,这个级别以下的专车就必须取消,这样十几二十年后才能逐渐扩大取消的范围。

  杭州模式是过渡

  《21世纪》:此前也有针对公车的规范管理,中央和地方各是如何推进的?当中存在哪些问题?

  叶青:公车的规范管理基本没能正式推开,从地方上来看,问题在于有多少车算不清楚,因为这些车的来源渠道不确定,有的是财政购买,有的是上级单位安排,有的是奖励的。

  相比之下,中央国家机关公车来源比较清楚,便于计算,但车的数量一直有变动,或是新买,或是报废,时间一长又乱了,规范管理很艰难。

  所以现在的公车改革最好还是学杭州,最具可行性,管理成本也相对较低。但也只能是三五年内过渡一下,最终还是应该货币化、市场化。

  《21世纪》:为什么最终走向货币化、市场化,现在杭州的做法从长期来看是否不太合适,有问题存在?

  叶青:那是肯定的,杭州市的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的车不是从市场上买来的,还是一部分原来的公车承接下来的,还是政府在主导,作为过渡值得认同,因为现在不可能一下子走向市场化,公车租赁市场也没有发展起来。

  但这种做法还是双轨制,长期肯定会出问题。几年后,杭州市的这部分最终都会卖给一些企业,通过向企业租用来运行,上海电视台30多台有统一标志的采访车就是如此,车和司机都由一家公司提供,电视台向他们租用,必须在记者和摄像师都出门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21世纪》:您的理解中公务用车改革方案从何时开始酝酿,多年未出台的原因是什么?

  叶青:第一次国家制定的公车改革方案其实是在1996年,但因为当时直接就是全部取消公车发车贴,步子迈得太大,很快就夭折了。

  这一次方案去年基本已经成形,至少也酝酿了几年,现在要看各部委的意见,平衡各方。

  这么多年没有出台就是因为阻力太大,当时没有实行双轨制,所以各地只有改或者不改,没有第三条道路。有些地方改得太猛,官员一抵制,偃旗息鼓了;有些地方改得太轻,老百姓反对声音很高,官员觉得吃力不讨好,索性维持原状,不改了。这些都不符合现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