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施密德:幸福的“关联”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01:4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3月25日与3月31日,施密德分别在北京大学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作家周国平进行了关于“幸福”的对话。对比这两位学哲学出身的畅销书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虽然两位作者分属中西方文化背景,对幸福的理解却颇为相似。周国平教授在演讲中提到:“所有的不平凡最终都要回归平凡,所有不平凡的价值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施密德在解析幸福时也特别强调,要安然接受生活的平淡,如果把生活的标准定得过高,则生活别无选择,只能失败。
周国平: 我来请问施密德一个问题。人实际上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就痛苦,欲望意味着匮乏,匮乏就是痛苦。欲望一旦满足了以后,就是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不知道施密德先生对这样一种说法持什么观点?
施密德:幸福是可能的,是可以获得的。这个要取决于我们追求幸福的方式。对于获得幸福非常保险的途径就是刚才周老师提到的,你预先设想的幸福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可能在经历一些非常幸福的时刻之后,你一生当中都会不断回忆这个短短的时间。而且在回忆里面,这个回忆肯定比事实要美好得多。
周国平:我们往往容易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作是现实,精神生活不是现实。实际上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给人幸福感最大的就是一种心灵生活。你看书时得到的快乐本身就是非常珍贵的价值。你不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证明它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有些心灵的东西、理想的东西,你怎么变成现实?我觉得,没有办法变成现实的。无论是欣赏艺术作品、读书,你获得的愉悦,本身就构成你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并不是物质的东西,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的东西才是实的。如果你这么看,你就不会这么矛盾,而且你不会要求精神生活有一种外在的表现。
施密德:我书中所写的是我自己对于“幸福”的看法。我的想法是能够帮助人们取得自己对幸福的一个认知和解释。并不是说我所给出的是关于“幸福“的最终答案,或者让你认可我的答案。但是,如果你自己对幸福没有定义,也许通过我们的书可以使你对此进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对幸福的一个定义可以提供一个帮助。
周国平:施密德提出“关联”这个提法非常好,我看书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确实,人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寻求意义的话,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关联”。我的体会就是把这种关联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有限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关联,比如和有生命价值的关联,比如你和你的爱情、亲情、友情,这些东西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是有限的基本价值。另外就是无限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就涉及到信仰问题了,要有一个所谓绝对的价值。
施密德:德国在二战后经历了一个现代化进程,这个现代化涉及到的领域包括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正在经历这样一个进程。我确信,德国人积累的这些经验一定跟现在中国人面临的状况是有相似之处的。
现代化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破坏了我们原有的这些关联和关系。当然,作为改善生活条件的必要进程,现代化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也导致了各种关联以及各种关系的破坏。在德国,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尤其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在关联当中才会产生一些意义。比如,自己肯定也有这样的经验,原有的人和人关系破裂的时候,可能你会觉得你的生活失去了意义。而当你建立一个新的关联,不管是友谊还是爱情,你又找到这个生活的意义。所以呢,现代化导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破坏原有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经常追问,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有意义?我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意义?现在,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也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周国平:这基本上就是康德的思想,就是上帝的存在,灵魂的不朽是一个必要的假设,没有这个假设,生命的终极意义、绝对意义这个问题就没法解决,我们活得就没有意义了。但现在人的可悲就这只能是个假设,以前的人就糊里糊涂地相信了。
施密德:我相信人的生命在肉体的生命终结之后还会继续,这只是我相信,但是这个事情就是并没有经过证实的,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肉体生命终结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尤其是现代人,他们都觉得人死如灯灭。我只想说一点:我们具有这样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思索、可以去感受,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超越这个生命的界限。因为如果你连想都不会去想,可能你的人生、你的生命本身就是被设定为一个界限,就是一个非常闭塞、狭窄的视角。我们永远有这样的可能性:去探究生命终结之后的可能性。这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