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开放包容的亚洲是世界之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14: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时表示,秉承开放包容,是亚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低迷徘徊的情况下,亚洲国家经济却在持续增长,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就是得益于它的包容性特质与开放的制度性安排。

  亚洲与世界其他大陆相比,是最具多样化和多元性的一个异彩纷呈的大洲。这里的人文环境最为复杂:人种各异,宗教多样,文化多元,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水平各异。如此多样复合的大洲,在冷战结束后能够在总体上保持和平与发展的局面,离不开区域内国家间相互尊重和理解,接纳和包容各自的差异和分歧。亚洲国家间的包容特性,是区域内稳定与和平的基础,是互助与合作的条件,是亚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优势。

  因此,亚洲国家间看上去似乎利益不同、矛盾重重、分歧严重,存在一些发生冲突的潜在因素,但终究能够在搁置争议的前提下,在多样性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框架下,寻求共同利益,最终实现整体的包容性发展。在和平安宁的大环境下,亚洲国家建立起了多边合作框架,如东亚的“东盟10+3”机制、南亚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亚的“上海合作组织”、西亚的“海湾国家合作组织”。而在中国三亚设立的“博鳌亚洲论坛”则是亚洲国家间以柔性黏结聚合起来的一个商讨亚洲大陆区域合作大计的有效平台。

  如果说包容性使得亚洲国家能够最终为加强相互合作奠定坚定基础的话,那么,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则使亚洲自身的发展获得良好外部支撑。亚洲国家自古以来一直与外部世界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性,近代以来具有从外部世界“内向性接入”的特点。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亚洲与外部世界联系性质发生了逆向转变,即亚洲成为“外向性开放”的大洲。

  亚洲国家从自身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保障经济发展的外向出口,从而获得经济增长的内向动力。在“开放区域主义”的实践中,亚洲国家建立了在全球范围内一系列开放型的跨区域和区域间合作机制。在环太平洋区域就有“东亚峰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亚-拉美论坛”,东亚国家与欧洲建立“亚欧合作”机制,亚洲其他发展中地区建立了区域间合作机制,如“亚洲-中东”合作、与非洲国家间的“亚非次区域组织会议”。显然,亚洲已经通过区域间的制度化而融入到全球体系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的一些主要经济体都在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据统计,2000年至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超过20%,已经高于美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中国的进口也会成为世界第一。其他亚洲主要经济体,如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等都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应该说,包容与开放是“亚洲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一道编织起了一个涵盖全球的多重区域间合作圈的网络化构架。国际社会的这种网络将是建立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共处、共生、共赢的包容与开放的基础之上,最终形成一个全球性的人类共同体。

  亚洲国家经常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身的特性,即“多样性的统一体”。其实,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展望未来,亚洲的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特质,将为纷繁复杂的世界树立一种样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包容与开放的亚洲,不仅是我们亚洲之幸,也是世界之福。(外交学院教授苏浩)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