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纠结”中国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5 17:3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外资投行齐声唱多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外媒的看空声音。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唱空中国者是“完全错误的”
“我近期看到一家欧资的大型投行,为大宗商品价格吵得不可开交。该机构的股票部门、中国经济研究部门和全球大宗商品部门,三个部门有三种看法。其中有非常看空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经济的回落和需求的降低。最后只好把三个部门的意见同时发出来让客户判断,这倒是一个比较诚实的态度。”
日前在上海的一个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这样一番话,揭示了部分外资机构对中国经济和大宗商品的“纠结”心态。
海外舆论看空声再起
外资机构对于中国经济的走向尚有争执,“纠结”不下,部分国际舆论却发出了很多消极悲观的看空中国经济的声音。近期,美国《华尔街日报》、彭博通讯社、日本《富士产经商报》等多家海外媒体陆续发表《中国经济盛宴即将曲终人散?》、《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硬着陆”阶段》、《地方债务膨胀可能导致中国经济失速》等“看空中国”的文章。
其中,有甚者认为,从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假象。在中国8%~10%的GDP增幅中有三至四成是新增贷款推动的。这些贷款中,最高20%~25%的部分可能会沦为坏账,亏损幅度相当于GDP的6%~10%。如果把这些亏损减去,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低很多。
观察各家言论发现,“软着陆”还是“硬着陆”一直是外媒争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在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对外人民币升值及贸易保护主义的综合影响下,对外出口严重萎缩,而内需不足,多数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与此同时,房地产调控导致投资增速下滑及地方融资平台暴露风险,也是看空的依据所在。
而股市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反映了投资者的担忧。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坦言,“现阶段的股市走向与2009年时完全不同。2009年在4万亿投资的带动下,中国经济率先回暖,A股也随之见底企稳。相对而言,这次A股是在美股连创新高的情况下才有小幅反弹,说明中国经济是一个跟风者,而非一个领导者。
日本《呼声》月刊将悲观的原因概括成五点:其一,中国经济渐临房地产泡沫破灭,同时中国股市一直走势疲软;其二,以房价上涨为前提贷入大量资金的“融资平台”经营状况不稳,存在撼动金融系统的风险;其三,欧洲金融机构受到“主权债务危机”打击,出于美元融资困难和提高自有资本充足率的需求,正在压缩面向新兴国家的贷款余额;其四,由于欧洲经济恶化导致中国出口减少,加上人民币汇率上升,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严重打击;最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竞争力下滑。
传统的看法是,中国将能够利用其庞大的外汇储备、国内巨额存款和债务水平低的优势来继续刺激需求。但高额的外储也是把双刃剑。《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称,如果中国试图大量脱手外汇储备资产,将导致自己所投资的海外证券大幅贬值,以及人民币对相关外币的升值,将给中国造成巨额损失。
此外,手握巨额外汇储备还迫使中国买进更多的美元、欧元和日元证券,以保护现有外汇储备的价值,从而令问题的规模和风险不断加大。
华尔街投行齐声唱多
在外媒的一片看空声中,3月份以来却有为数不少的外资投行开始转向,集体发表看好2012年中国经济的言论。业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今年一季度很可能成为本轮中国经济回调的底部。
包括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投行均将中国经济增长率上调至8.2%~8.8%之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上调均是在中国政府将GDP预期增长目标调整为7.5%之后,由此引发市场的热议。
其中,野村证券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从此前的7.9%上调至增长8.2%,该机构去年曾预计,中国经济在2014年底前硬着陆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摩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是8.4%。“一开始我们的预测是市场第二高,现在大家都追了上来。国际投行此前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测范围大概在7.9%~8.6%之间,近期华尔街主要投行都将该值上调到8.2%~8.8%之间,基本认为中国经济没有硬着陆。”
对于7.5%与8.4%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疑问,乔虹解释说,7.5%是政府工作目标,而8.4%是投行的预测。中国政府下调经济增长目标主要是释放一大信号,希望各方把工作重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反映出中国经济将从过去的重视速度向重视质量和效益转变。
在她看来,尽管今年外需依然存在下行风险,但中国经济已经逐渐从依靠外需转为依靠内需。至于内需仍处于投资拉动而非消费驱动的状况,还具有再平衡的契机。“今年中国GDP的贡献将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另一个是消费,两者占比分别达到4.3%和4.1%,而外需的贡献率仅为零。”
与大摩不同,有些投行上调的预测中并没有放弃外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上调中国经济增速至8.6%时就表示,美国、日本及欧元区的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指标近几个月来都有好转。历史数据表明,美日欧PMI指标上升1.5个百分点,对应中国出口增长率上升5个百分点。德银预计,中国今年出口上半年同比增长8%,下半年将加速到18%。
此外,随着房地产价格趋于合理,地产行业对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冲击似乎也没有那么厉害。瑞银、巴克莱资本等投行均表示,1~2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强劲,超出此前的市场预期。
马骏判断,房地产行业减速对整体经济的冲击,其幅度是可控的,影响也将是短期的,投资增速可能在2012年下半年就出现企稳的势头。
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崔历也赞同上述观点。她认为,年初投资和消费数据仅出现小幅下降,说明经济处于软着陆轨道。尤其是去年底降温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前两个月企稳,背后的实际原因可能是保障房建设的加快。
唱空中国者是“完全错误的”
外资投行齐声唱多有理有据地驳斥了外媒的看空声音。美国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唱空中国者是“完全错误的”。
“美国在19世纪经历了15次大萧条,我们没有人权,没有多少法治,而且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内战,可是我们在20世纪成了最成功的国家。”罗杰斯以美国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国也会遭遇许多挫折。“中国人的储蓄率非常非常高。他们把35%以上的收入存起来,所以即便他们的情况变糟,也有可以依靠的东西,这和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截然不同。”罗杰斯说。
而关于中国经济未来将面临何种“挫折”,外媒和外资机构有一个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可能爆发的债务风险。
彭博社发表的文章称,此前,中国银监会多次以地方债占GDP总量的比重相对较低为由,强调地方债务是可控的。而这种乐观态度近期似乎有所转变,地方债务的风险被严重低估。
“中国银监会上月对各银行指出,约有1.8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贷款被错误地归为最安全的一类贷款,银行在作出贷款决定时对风险的计算和认识有误,导致这些贷款被归类为现金流全覆盖的项目。”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
对此,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高级分析师章怡说:“我们的压力测试显示,如果没有政府援助,这些贷款将有20%~33%成为坏账。假设这1.8万亿元全覆盖类贷款重新归类后,风险权重将提高50%。”
事实上,各银行已开始延后地方债务的期限,避免出现违约潮,地方政府也纷纷要求“贷款展期”。近日,中国银监会下发文件,要求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对于今年到期的平台贷款,要求各银行与各融资平台共同制定详细的还款方案,并将方案于今年4月底前报送各银监局。
研究人士认为,监管层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机出台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管细则,主要是因为2012年平台贷款将迎来首轮偿债高峰。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从偿债年度看,2012年到期须偿还的占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
虽然表面看来,地方政府财政增收压力和偿债压力都在不断增大,但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依然向好的情况下,很多业内人士依然乐观看待地方债务问题。“未来可以尝试将地方债务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进行特殊处理,然后通过经济增长来消化它。”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认为。(记者桑彤何欣荣)
(责任编辑:林秀敏)